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从一般均衡到稳定匹配的经济思想辨析

时间:2022-10-23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设计达到资源的稳定匹配才是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均衡状况。本文对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和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的基石性假说、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进行辨析。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匹配理论是经济学真正从解释性学科走向应用性学科的里程碑。

关键词: 稳定匹配;市场设计;一般均衡;实证主义;实验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5)09001506

一、引 言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 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后又相继衍生出了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消费倾向等研究范畴。

使新古典经济学登上了主流经济学的宝座。由此,数理逻辑推演及定量化在经济学的应用程度,被认为是检验经济学科学化的重要量度,甚至是唯一量度。实证主义传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研究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派中虽然存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预测主义”(也称实证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描述主义”(也称规范主义)之间的“休谟铡刀”,但二者只是对波普尔“证伪原则”的理解不同,实质都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的目的是发现预测良好的假说,而现实性与理论的有效性无关 见:“F-twist”。 ,即更信奉理论的“言之有理”,而不必绞缠于繁杂的客观现实。实证主义标准的确立对经济学影响深远,数学在其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角色。因此,市场机制被视为一个“精密的机械系统”,无形之手具有至高无上的制衡法力。然而精致的数学模型具有天然的对任何模型外因素(哪怕是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的排他性。如果这些因素难以用数学形式描述,而不能进入分析模型,就势必出现看似逻辑严谨的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的情况。数理越发复杂和精致,经济学理论就越发陷入了远离现实的自我循环逻辑演绎之中。

持续的经济危机连同黯然失色的实证主义政策,使人们再次开始了对经济学真谛的反思。2002年和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次颁发给了实验经济学学者,明确传达了重视经济理论可操作性的信号。实验经济学是在有显性或隐含规则的社会背景下,应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相互作用决策行为的经济学方法,是一种在价格资源配置功能受限的市场中,通过市场设计达到资源稳定匹配目标的政策工具。显然这是一个基于两只手思维的经济学派。如果实验经济学是经济理论在长期的“无形之手”还是“有形之手”争论背后的另一条出路,那就意味着现有的政策规则和理论依据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文从基石性假说、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三个层面探讨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与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的理论内涵、特征和差异。

二、基石性假说

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被视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发展的两个最大成就。计算出经济系统最优且唯一的均衡点,俨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终极任务。

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对几乎所有实证主义理论的基石性假说进行检验。许多检验成果直接成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根据。在此我们仅列举与实验经济学形成稳定匹配理论密切相关的三个基石性假说。

1有限理性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石之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说,即人具有精密机器般的完美认知能力和不受任何干扰的冷静和理性,总是能精明地计算出市场机制这一“精密的机械系统”运转的均衡点。实验经济学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行为过程中的人,具有复杂的情感和多层次的欲望。他们也不像理性经济人那样冷静和精明,而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成瘾等异常行为。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都只是静态的不动点,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经验系统中是不可能实时计算出来的,这种不动点甚至不可能被唯一地识别出来。

实验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只具备有限理性,即由于参与人受有限计算能力和不完美定义目标的约束,无法对外部事件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无法做出与信念一致的正确选择,所以不同个体(或群体)往往会做出差异化的认知结论和适应性的选择,因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一般均衡不是总能达到的。

2双曲线贴现

指数贴现是新古典经济学定价理论的基础原理。Samuelson\[1\]提出了的贴现效用模型假设:人们从他们经历的每个片刻都得到一个瞬间效用,因而他们在做选择时,力求使这些瞬间效用的现值总和最大化。该模型假设瞬间效用仅仅取决于在那个时间的消费。从一系列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是以指数方式贴现的现值总和,贴现率在每个时期是相同的。指数形式表述为:d(t)=δt(0<δ<1),指数贴现因子δ=1/(1+r),r是贴现率。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证实,指数贴现理论只将时间因素与价值联系起来(贴现因子仅为δt),强调效用在即时和未来之间的差异。事实上贴现因子除了时间外,还应该考虑人们对即时“享受”偏好程度的差异β,因而贴现因子应为βδt。Thaler\[2\] 和Horowitz\[3\]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效用价值存在一种即时效应现象,即当一个本来可以立刻得到的消费被延迟时,这时的贴现率最大,随后贴现率会随延迟时间的增长而呈线性下降趋势。由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双曲线贴现理论。

双曲线贴现理论指如果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发生在未来,人们的决策会是相对有远见的结果。但如果成本和收益发生在眼前,人们就会做出相对短视的决策。这就形成了双曲线贴现率,它导致了跨期决策中的不一致性。简单双曲线贴现函数表述为:d(t)=1/(1+kt)。双曲线贴现比指数贴现更符合实验数据,这种客观存在的双曲线贴现率现象,在指数贴现模型中是无法反映的。Laibson\[4\]进一步提出拟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拟双曲线近似于带有两个参数β和δ的双曲线函数,其中当前的效用权重是1,在时刻t瞬间的效用函数权重为βδt,t>0。参数β衡量即时效用。如果β=1,模型就退化为主流经济学的指数贴现模型。当比较延迟溢价时,即时溢价β便被分离,使贴现效用的比率完全由δt确定。因此,拟双曲线时间贴现模型 基本上是幂数时间贴现模型中加上一个即时效用因子。这个函数形式 为描述即时满足的偏好提供了一个更符合现实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总而言之,指数贴现只是双曲线贴现的一种特殊情况。

推荐访问:辨析 匹配 均衡 稳定 思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