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7篇

时间:2022-10-24 17:35:04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7篇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1

新课标发布之后,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及时进行了研读。经过研读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化素养导向。“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单单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运用,在实际的语境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二,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不同层面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新时代师范生应多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了解相关方面的任务群,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安排学习任务群时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第三,关注学习情境。“新课程”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师范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注重质量标准。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这要求我们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时,不能只单单关注教学进度,更应该关注教学质量。

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以后投入教育事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做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的优秀教师。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01版和2011版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变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和“梳理与探究”。通过仔细对比阅读,我发现“阅读与鉴赏”大致等同于以前版本的“阅读”目标,“交流与表达”则整合了前版本的“写话/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梳理与探究”则可以算是以前“综合性学习”的升级版了。

以第二学段的“梳理与探究”目标为例,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几点要求都是以前版本的课标中所没有的,尤其是“跨学科学习”,让我联想到了四年级阶段性检测中的题目,在数学中出现“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课文片段”,语文中则出现“根据售票方法计算买票费用”的题目,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其实许多问题是很难只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例如生病吃药,我们既要看得懂说明书,有时又要能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出需要服用的剂量。又如照食谱制作美食,既要能看懂步骤,又要根据食材和调料比例进行称量。

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便提出了如下要求:“可以配上插图,还可以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小诗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擅长的方式去设计,鼓励学生用表格的形式给收集到的诗歌分类、用配图、书法或者朗诵的形式去展示自己喜欢的诗。

学习分学科,而生活不分学科,我们培养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更好的生活和创造,去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3

今天有幸参加了郑国民教授的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讲座,受益匪浅。主要明确了新课标有以下的内容变化:

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课时量达到所有学科的20%-22%(惊人的高比例)。

二、古诗文背诵量增加

三、语文学习四个板块的界定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

其中,整本书阅读也会继续成为考试的重点之一,名著本身与名著导读同时变成了重中之重,所以也提醒家长,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让孩子挤出时间安排大量的阅读。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4

最近一直在看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前言。哪怕短短的几句话,我也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慢慢思索。

有可能思考的方向不对,但总比不思考,随便的应付好得多。

我相信,只有自己的教育经历达到一定阶段,我才可以真正地敲响新课程标准的大门。

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常常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词语会反复地出现,真的只是与时俱进和信仰需求吗?

不是的。它一定有他的道理。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中华传统文化源自于先秦的礼仪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以儒道为轴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她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两千年,当我们的民族处于混乱的时候,就一定会在她的孕育下走出一位领军人物,带领我们再次进入她的怀抱。比如说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等。这只因为这样的人存在,所以我们的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东方。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出现一位文化巨擘,带领我们走进另一个新时代。

西方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卢梭、亚当斯密的文化引领,西方文化也不会在此三百年的时间里走在世界的前方。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信息革命,西方形成了一种以资本为基础,以豪夺为手段的侵略文化。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腐朽终将孕育新的生命,死亡必将产生新的生机,在西方的侵略文化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清朝灭亡之后,中华大地也有一位位文化巨人产生,他们宣扬的自由、民主、文明成为解放思想,化解顽愚的思想灵药。同时这也为新时代文化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挖掘和中国化,现在的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就和当年的佛教相似,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变身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新阶段我们只有秉持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才可以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有马克思主义,也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也必然是适应于我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

每一个时代的大繁荣,都需要一个与之搭配新文化,而现在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5

十年一版的新课标,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中,应运而生。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要转变教的方式,更要引导学生改变学的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创新,合作和社会实践等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精进钻研,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可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给了老师方向,我们要潜心研读,领悟精神,努力践行。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6

大教育

我们70后,绝大部分是靠分数改变命运的。因为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分配了工作,吃上了商品粮。

我们70后,绝大部分是生活的强者,整得了工作,也整得了家务。为人讲规则,处事有准则。小时听父母的安排,大时安排好父母。

如今00后、10后,绝大部分靠分数也改变不了命运。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也不一定能建立幸福家庭;有了幸福家庭,也不一定经得住诱惑。

如今相当一部分00后、10后,工作随意辞,女(男)朋友经常换;离了外卖不会做饭,没了机器不会洗衣;办公桌乱成山,家里成了窝。小时吃父母,大时啃父母。读书父母管,生活父母帮。

教育有何用?分数有何用?

为此,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非常及时。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意味着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必须从国家层面,从未来层面思考教育的本质。

新课标强调: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国家所需,也是每一个家庭所需。增设劳动课并制定了劳动实践课的课程标准,就是拯救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整天困在书桌前的中小学生的。

时代呼唤“育人”的大教育,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育分”的狭小空间里自寻烦恼。

大学科

前段时间听闻某班主任教育学生:能拉开距离的全靠理科,所以你们要把精力多放在理科上面,课后延时课上不允许写文科作业。

也常听闻一些语文老师教育学生:语文是基础,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理解其他学科的试题都更快。所以,我的课后延时课不允许写其他作业。

学科老师局限在本学科的狭小视野里孤芳自赏,却不知整合、互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苏炳添,中国跑得最快的人,如果只会体育技能,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经历,没有硕士、博士的学历,没有大学教授的科研经验,我想苏教授也跑不出现在的成绩。

为此,2022版课程标准强化和凸显人的因素,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学生发展)转变。人的核心素养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缺文或缺理都不行。每一个学科都是构成人成长的部件。整合各个部件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成长。所以学科教学要整合大学科,学科教学要跨学科教学。

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情境、思维、实践、活动”,增设跨学科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大单元

常见语文老师经典的课堂流程三步走:初读内容,整体感知;精读语段,体会情感;品读语句,赏析语言。语文作业五类型:背诵、默写、大练、小练加写作。这些在以“知识”为本位,以育分为目的的教育中是规范的,也是有效的。但新课程标准指向以“素养”为本位,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以上做法就行不通了。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和呈现方式,要求“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正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再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第2点“深化教学改革”中的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明确指出“大单元教学”。

可见实施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大单元”教学应该是强调学习目标的深度理解和概念性理解,“大单元”教学要求我们老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链,突出实践活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也如课标中指出的“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大教育、大学科、大单元”是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老师教学的新方向。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篇7

2022年5月6日,中国教师研修网、教研网组织权威专家解读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列公益讲座。我们共同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吴欣歆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讲解了新课标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三类六项学习任务群呈现了语文课程内容。这六个学习任务群有内在逻辑关联。我们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我们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做到遵循课标精神,用好课标和教材,尊重教学实际。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推荐访问:读后感 课程标准 语文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7篇怎么写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7篇 课程标准读后感语文7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读后感 课程标准的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