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范文六篇

时间:2022-05-17 16: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简答题(short-answer item),介于论述题和填充题之间的题目。主要评价受测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要求受测者回答问题的要点,回答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无须展开阐述。简答题答案比较明确,不利于受测者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而主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6篇

【篇1】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1.简述设立中心的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安置形态的优点。

答:1)能够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的大教育环境中生活,接触丰富的信息,获得更多的与同龄正常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2)可以得到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特殊教育。

2.简述游戏和游戏治疗的区别。

答: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为儿童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①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②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 ③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④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3.简述阿克瑟莱恩游戏治疗的主要观点。

答:1.游戏治疗室一种儿童自由游戏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矫治的过程。2.良好的环境和充分尊重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成长潜力自然发展。3.相信儿童由自我导向、自我治疗的能力。4.治疗者不再是医生、专家,而是以教师、朋友等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4.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①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指在智力落后教育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使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机能获得协调地发展。
②个别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能达到或掌握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③直观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丰富学生形象、表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心智技能。
④充分练习原则:也叫过度学习,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由之路。

5.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

答:①在智力上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其认知发展也与正常儿童无大的差异;②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这些儿童会因治疗所花的时间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习;③由于体弱多病,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的问题;④疾病的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绪。疾病对儿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儿童的个性发展。

6.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类型。

答:①语言缺乏;②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③语言发育迟缓;④语言发展中断。

7.运用消退法减少儿童特定的不良行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②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发生重大改进;③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表现得更坏,有时还会产生情感抵触性行为和攻击行为;④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的能人为控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⑤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

8.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普通学前教育课程;②认知加强课程;③特殊治疗课程;④生存技能课程。

9.何为“代币制”行为矫正法?

答: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它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原来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一种刺激,一旦与其他强化物适当的配合,就能获得强化力量,这种刺激物叫做条件强化物。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叫代币。

10.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和游戏治疗的关系是什么?

答: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普遍应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作为一种保健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为儿童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①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②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 ③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④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11.结合实际分析游戏治疗中各个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

答: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A、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B、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C、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D、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E、游戏治疗室的结构。F、游戏治疗者的角色。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A、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B、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12.何为正强化?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如何应用正强化?

答: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下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①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②正确选择强化物;③正确实施正强化;④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13.试论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有关理论。

答: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狗喂食,只给铃声刺激,它也会分泌唾液。表明:通过依靠刺激可以塑造行为。如果我们要形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③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代表人物贝克。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不良认知是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认识,这往往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童不良的认知。④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即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14.试述游戏治疗中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

答: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A、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B、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C、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D、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E、游戏治疗室的结构。F、游戏治疗者的角色。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A、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B、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15.试论游戏治疗中家长工作。

答:①家长的态度: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②家长对治疗的理解。③家长对治疗的配合:多陪孩子玩耍;为孩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积极配合游戏治疗。

16.试论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的不同作用。

答:教师——①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②交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③制定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①提供有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②参与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③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环境;④还要做好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工作。同伴——同伴关系在特殊教育中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

17.试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基本观点。

答:①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②观察的媒介和分析资料的来源;③导致顿悟的工具,即儿童透过分析者的解释,可以顿悟到自己的潜意识。儿童分析的游戏治疗,作为取代自由联想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相信儿童的游戏类似于成人的自由联想,它以象征性行为的方式表达了儿童的潜意识的思想和欲望。②重视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焦虑。③重视解释的作用。尽管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解释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安娜解释儿童的幻想和梦,克莱因解释儿童的移情,但共同的一点是,她们都依赖解释。④相信移情的作用。在儿童的分析中,尽管儿童对于分析者的移情不同于成人,但是这种移情关系也是推进治疗的关键因素。⑤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比较“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

18.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几个基础理论的游戏治疗观点。

答:

【篇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晚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一、理解性默写: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简答题: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答: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对“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扬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错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篇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简答题

1、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①这些兵马俑,阵列有序,军容严整,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的缩影,以宏伟浩大的气魄歌颂了秦始皇率军“横扫六合,威振四海”,统一中国的业绩,体现了泱泱大国和时代的勃发精神.

②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马、真人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

③不同的容貌神情又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数自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帝国的威力在艺匠的手下表现得无以复加.

2、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 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如王微、谢赫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画品》《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意义.

这是张曹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鉴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两者协调,便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4、     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

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

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

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

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

5、     石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上有何贡献.

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千情万态的优秀作品,为山川造像,为山川传神,他的山水画十分着重形式美,善于用点.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著有,概括起来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 “有我”,一是“一画”.在《变化章》提出:“故群子惟借古以开今也.”这段话抨击了复古的陈词滥调,艺术贵在创新,抒发情感、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

6、     清代最著名的三大年画产地有哪些.

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县的杨家埠.

7、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这批石刻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除了作者环绕所纪念的英雄及其业绩,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与创作外,还在于它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刀法简洁洗炼,造型朴拙粗放.在整体的团块结构中,采用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透露明确的转折.给人的感觉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浑朴深沉的思想,勃发豪放的精神蕴籍于单纯而自然的外形中,造成了艺术内在的惊心动魄的气势感和运动感.用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评价霍去病墓石刻.

8、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壁画就性质而言,大体分为1佛像画.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故事画.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早期佛教绘画打破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充满雅气和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重沉稳的色调,使其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豪爽而又多姿与和谐、典雅、静穆、真理化的希腊艺术形式成鲜明对照.就技法而言,早期壁画是外来艺术有益的因素与我国线描造型和以形写神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西域风格又使中国是传统绘画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9、     黄筌富贵,徐熙夜逸的风格差异.不同艺术风格.

1师承关系不同:黄师承唐代的薛稷、所谓“正统派”.徐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2题材不同:黄多取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徐善画自然中禽鸟、花竹、草虫蔬果.3表现技法不同:黄妙在赋色.用笔级新细,殆不见墨迹,以轻色染,谓之写生.徐以“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4格调不同:黄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徐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俩人两种美学风格,两人社会地位,环境思想态度不同,风格也不同.

10、  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11、怎样评价清末的“上海画派”.

19世纪末,在民族矛盾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见下,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首先在沿海城市兴起,画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外来艺术思想,以一种新的视野和心态进行艺术创作,上海画派是继承扬州画派之后的一支绘画生力军,他们既学习传统又学习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使绘画作品充满新鲜活泼的生气,在画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对后时影响很大.

12、 怎样评价“四王”与“四僧”.

清时的王时敏、王鉴、王荤、王原祁.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艺术风格和手法迎合当道者支持.为正统派.

弘仁、石溪、朱耷、石涛.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变,不但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为另一创新派.

13、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及其艺术特色.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此图场面宏大,画家细微的观察竭尽全力对各种细节做精微、严密的描绘.全图巧妙地安排开端,高潮,收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思绪.

14、 魏晋南北朝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而兴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造像进一步提高.3.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4出现了绘画史上的理论家对后影响很大.

15、  比较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在构图以及空间处理上的不同特点.

北宋山水画以雄壮、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秀丽、工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

16、  述《历代名画记》一书的作者以及书中只要内容.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古代绘画艺术史书.

17、 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以及重要传世绘画作品艺术成就和它在理论方面贡献.

顾恺之东晋人,出身世族家庭,它是个典型的士大夫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艺术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方面.在艺术实践上,师承卫协,继承发展了卫协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内在魅力. 《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上建构的“传神写照”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18、 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处于何种状态?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许多学者认为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山水画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科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宗炳《画山水序》文中除了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外,最重要提出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山水的作用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学的享受.此外还有关山水画透视及具体表现技法等.宗炳《画山水序》是当时山水画实践和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总结.

19、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中有何意义?

《画品》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提出了品画的标准.六法论既“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六法论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而提出的,以客体而言的精神和气质、性格特征.

20、两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为什么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简要论述其原因和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西汉末年佛教就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后战争连年不断,灾难重重,人民生活生命受到威胁,他们对于物质的解救绝望了,于是寻求着精神的解放,而佛教关于彼岸世界的宣扬正迎合了当时人民的心理,统治阶级把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大兴起来佛教美术.

21、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哪些石窟?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造像并对其风格演变作简要分析.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造像4个阶段.十六国期为1[莫高窟、麦积山、为代表,属凿窟造像的初期,内容以单身佛、菩萨为重,以半圆雕特点,面相浑圆,宽额丰颊,长眉流露出一种神秘超然,威严感.]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为2 [云冈石窟为代表,集中了当时北方的技术力量在其形制,造像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以昙曜五窟为代表,]迁都至正光末年为3[洛阳龙门外来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结合]东西魏至隋统一中国之前为4 [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佛像演变世俗化].

22、举例说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色.

分为佛像画,1说法礼拜,2民族传统神话3故事画(佛教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壮观的场面和沉重而强烈的色彩,豪放泼辣的线条,和谐、典雅、静穆、理想化的艺术形式.

23、王曦之的书法主要作品及其在书法发展中的贡献.

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贴》,草书《初月贴》.精研笔法体势,博采众长.增损古法,载成新意,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始了妍美流变的新体,被后世誉为“书圣”,善行,草,字势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追随.

24、唐代有哪些富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分历史阶段简要论述.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还不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的时期.宗教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世俗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

25、试对阎立本的绘画活动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分析.

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

26、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27、隋唐时期鞍马题材的绘画发展状况,举出主要的画家与作品加以简要论述.

唐代国势隆盛,继北朝尚武之风.对马尤为重视,马是勇士精神的象征.曹霸、陈闳、韩干《牧马图》《照夜白图》.

28、唐代陵墓雕塑有哪些重要创造?举出重要作品分析其艺术成就.

唐代陵墓雕塑十分发达,陕西历代帝王陵墓石刻有昭陵、乾陵、顺陵.“昭陵六骏”雄健豪迈,精美赋有装饰性.“三彩”艺术.

29、结合历史发展概要叙述五代绘画发展的面貌.

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花鸟方面,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宗教画相应衰落.人物画继承唐遗风,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能反映揭示社会本质.院体画和风俗画出现.

30、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建制.

画院制度完备.它既是创作机构,也是培养人才的任务,画家地位提高,按职务设画学正、艺学、待诏、柢候、供奉、画学生.多数通过考试录取.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取士标准,不仿前人,重构思.

31、北宋前期有那些卓有影响的山水画家,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李成《晴峦萧寺图》为远、近、中三阶段构图可体会出他的作品“气象萧疏,烟林情矿,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鲜明风格特色.《读碑巢石图》他画山石,多用湿墨皴染,明快透明,有烟岚轻动之感.关同.范宽《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的典范,此画给人以山势逼人之感.1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面三分之二,而逼近画面顶端,威压感,下呈现出承受主峰质量给人紧张感、空间感、运动感.2用笔用墨近似江南画风,体现体积感和重量感.郭熙《早春图》季节感强.

32、宋徽宗赵佶是怎样一个人物?如何评价其艺术成就.

北末年,身为皇帝宋徽宗赵佶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也是绘画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艺术创作是他帝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却是一个有相当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的艺术家重视翰林图画院,经常参与艺事活动,他的花鸟画,有不少作品流传,且风格多样,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花鸟画兼收并蓄的迹象.赵佶的艺术思想、绘画风格以及书体对后世都有影响.

33、书法史上宋四家是谁?他们有哪些代表性作品流传下来?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米芾《山林集》行楷、行用笔俊迈豪放,沉重痛快,极受推重.黄庭坚;行书《松风阁帖》,草书《诸上座帖》用笔侧锋取势,结体奇险,独树风格.蔡襄《茶录》《蒙惠帖》善于楷、行、草端庄稳健,精丽温淳.苏轼;楷书《醉翁亭记》行书《洞庭春色赋》崇尚意境.

34、赵孟在书法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

元代书画家,书法诸体皆能,精于正,行和小楷.晚年创立“赵体”.开启一代文人画的新风,在画坛上颇有“古意”而独具丰采的画风,他提出艺术“复古”之实质是要开创新的画风,书画等同,主张积极实践与艺术思想一致.山水画体现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的境界的追求.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过度的新画风.对元四家的影响很大.

35、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墨竹和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擅长墨竹有李衍、深入竹乡,对竹的“形色情状”“生聚荣枯”做了仔细研究,画竹真实《双勾竹石图》、《沐雨图》等表现了画家追求的“清高拔俗”气概.柯九思《横竿晴竹图》秀润丰茂,楚楚动人.赵孟 之妻管道升也是画竹高手.王冕是擅长墨梅,《画梅图》有生机勃额然,一种天然之趣.

3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37、元代花鸟画有哪些画家?他们在艺术史有何发展和创新.

有王渊、陈琳、李衍、柯九思、王冕.一部分画家继承了宋代院画刻画严谨的传统并加以变化,重墨轻色,勾勒点染相结合的水墨花鸟画有所发展,呈现出花鸟画由宋的严谨、精美画风同明清的文人写意画风转变的过度特征.特别是梅、兰、竹等创作母题,因暗含着儒家的理论学和道及禅宗哲学精神,而为文人画家们所厚爱.这些题材被广泛地喜欢并经久不衰,还在于他们的外部形态最能用书法的线的精神.书画统一性特征.

38、简要论述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

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2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4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绘画源源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

39、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在浙江钱塘形成一些画家如吴伟,《溪山鱼艇图》豪放挺健.蒋嵩,张路等人.有戴进《秋江独钓图》《风鱼归舟图》他继承古人传统,而不被成法所拘,创新意,多作斧劈皴,笔墨灵活多变,风格以挺健苍劲取胜.

40、“扬州八怪”都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艺术倾向如何?

金农、郑燮、黄慎、李婵、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这些画家大胆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这些人的艺术态度有许多共同趋向,在他们的绘画中又有某些共同点,借于书画发泄失意并诗,书,画结合,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

41、唐代美术发展有何特点,试结合其历史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中外交流下,唐代美术成就辉煌.书法达到一个高峰,建筑方面气势宏大,长安成.工艺驰誉世界“唐三彩”.陵墓雕刻,佛像雕塑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绘画方面.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后而加以发扬.2山水画在晋以后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盛都有新的发展.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

三、    论述题

1、     唐代十位画家、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人物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方,尉迟乙僧(铁丝描),孙位,山水画家,李思训,王维,张澡,画马画家,韩干.风格各异.

2、     “小景”山水的艺术境界.

人与自然的牧歌式的宁静表现道家的“仙境”、佛家的“禅境”、儒家的“世外桃源”的艺术境界.

3、     赵孟对元四家的影响.

开启一代文人画的新风,在画坛上颇有“古意”而独具丰采的画风,他提出艺术“复古”之实质是要开创新的画风,书画等同,主张积极实践与艺术思想一致.山水画体现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的境界的追求.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过度的新画风.对元四家的影响很大.

4、     国美术史上,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各自的特色,你最欣赏哪个时期,并阐明理由.

唐代,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与作品以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趋成熟和完备,不少画论观念对后时影响大.建筑、工艺马上都体现了大唐艺术辉煌繁荣.

5、     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北派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写关陕风光;南派董源《萧湘图》、巨然《秋山问道图》写江南山水.在继承传统的山水画的基础上,再现山水气势,壮美的山川景色,都创造了自己的表现方法,以抒写千变万化并具有个性的诗意境界,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6、     论述唐代书法的发展面貌,并对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

用隶书笔意写楷书,朴厚端庄,雄伟肃穆,气势开张,行书凝练畅达,明快洒脱.所书楷书,在唐基础上又吸取民间书法朴拙自然的营养,另辟溪经,把楷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7、试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他是宋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大师,学识修养极深,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精书画.绘画表现广泛,形式上为了摆脱甜腻华艳的世俗习气,达到生、冷、敛的艺术效果,他探索“白描”这种语言,以浓淡、刚柔、粗细、虚实、朴素、精美的格调.他用线既敛而放,故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

8、     要论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苏州远在唐代就是繁荣的都市之一,为各种艺术活动的集中地区.明中期以后,吴门画派在此兴起.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标志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他们以在野士大夫、文人学士的角色,有着不大受约束力,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上,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以一种新倾向,接近世俗生活.

9、     述八大山人的生平以及艺术特色.

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朝画家,明亡后,隐居为僧,绘画用高度强烈的笔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发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轻蔑种种不满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个性突出.以枯老连绵而豪放畅快的笔墨,表现荒凉、野寂之境.号八大山人取于“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大于我也”之义.视为生平落泊,在苦难中升华的自我肯定.

10、  要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

清时的王时敏,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王鉴讲究布局,程式化重.王荤,取法自然作品生趣和真实有传统.王原祁,常以渴笔焦墨,层层皴点擦染.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艺术风格和手法迎合当道者支持.为正统派.

11. 两宋山水画比较

首先,在美学方面,北宋初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关照。二、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关照。三、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四、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关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正是这种美学理念,使北宋的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山水的写真,强调山水画细节的真是。甚至要求一眼即能看出所画为何山。到了南宋,对“逸”越发重视。“逸品”强调“得之自然”强调表现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同时“逸品”也强调“笔简形具”,“笔简形具”是“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强调对自然山水一种主观的,诗意的表达。山水画开始发生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大内容到诗意小品的变化。

其次,从构图和技法上看,南宋山水将五代以来全景式山水格局演变成一种更加自然化和生活化的边景山水。笔墨表现上更加突出墨法简练苍劲的表现能力。同时到了南宋,皴法更加成熟多样,且成为个人风格的标志。如李唐的小斧劈皴、马远的大斧劈皴等。

以具体人物为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初步呈示了南宋风格,画家缩小了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处理近中景,他似乎无意于像郭熙那样,做观者的导游,只想把身临其境的具体感受诉诸读者。这一感受是高亢而强烈的。已大大不同于郭熙时代山水意境的宽泛与情调的平和,也不同于范宽山水画的激动人心。而马远则非常善于在精粹的取景中注入细腻动人的诗情,把北宋中期以来多数山水画的平易自然引向了精奇不凡,以精巧而无宏伟的阳刚美代替了境界宽博的阴柔美。

12. 试述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的风格特色

(1)主要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山势平缓。

(2)山间多画杂树,灌木丛生,山下平沙浅渚。

(3)采用密密的线和点表示山的凹凸,并不突出山石的外轮廓线。

(4)画风平淡天真,显示一种抒情性的优美

13.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有哪些特点?

(1)巧妙而科学的木框架结构,是我国建筑的主流。

(2)院落式的建筑群,以轴线对称式或自由式进行布局。

(3)建筑物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装以砖石木雕、彩画、楹匾等,产生出综合的艺术效果。

14. 战国帛画反映的内容及艺术特点是什么?

内容: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特点:(1)画面背景空白,构图突出龙凤飞升的形象。

(2)以线造型,笔致圆转流畅。

(3)形象皆为正侧面,基本比例正确。

(4)龙凤造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装饰趣味。

15.“扬州八怪”的绘画有何特点?

(1)风格鲜明,个性突出。

(2)重视情趣的表现,力图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3)诗文、书法、绘画、印章,完美结合。

创作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

16.

1.青铜器的分类(P32)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2.战国时期的帛画有何艺术特点?(p)

3.什么是画像石、画像砖(p)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画像石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4.略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p72)

1.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纪念。

2.为数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3.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5.霍去病墓石刻来思考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p75)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野人搏熊等14件作品。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6.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P150)

7.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哪“六法”?(p121)

谢赫是南齐时期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六法”的认识和研究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气韵生动”指生动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指对外表描述的笔法要求,而其余四法则分别是造型、色彩、构图和临摹的具体法则。

7“曹家样”的艺术特点。(p)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8解释“吴带当风”、“吴装”。(p)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9、解释“昭陵六骏”。(p)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 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

10、简述《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意义。(p)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14、总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

唐代的佛教美术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先前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则逐渐形成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肪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11、谢赫的“六法”有什么意义?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六法原先是绘画优劣的批评准则,后来成为中国画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a、气韵生动:原指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骨法用笔:指物象的结构和表现这种结构的线条笔法;应物象形:应对描绘对象的外形再现形象;随类赋彩:依据不同的对象色彩类别表现色彩;经营位置:构思和构图的谋篇布局;传移模写:临摹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
b、谢的“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著。
c、 “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12、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
此语最早出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

13、魏晋南北朝、唐墓壁画有哪些主要作品?
目前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重要的有: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绘画、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壁画、南京西善桥南朝模印砖画、吉林通沟高句丽墓壁画、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壁画。
唐墓壁画以陕西为多且精——淮南王李寿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14、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特点是什么?
莫高窟早期壁画一般是指从十六国到北朝期间的作品。与中后期(隋至元代)相比,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表现上都有明显不同。
早期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多为佛传、本生故事和说法图,并逐渐增加因缘故事题材。
早期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不追求准确比例和三维空间幻觉。其次是装饰化的造型稚拙简略。表现技巧也不平衡,动物画最成熟,人物次之,自然景色再次之。人物形象注重动态描绘,夸张而活泼,与南朝士大夫画家强调以目传神的特色很不相同。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为西域衣冠,可以清晰看出印度和西域风格影响,画面以土红为底,面部用凸凹法晕染(所谓天竺遗法),多以铁线勾形,细劲有力。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六世纪二十年代),中原风格逐渐影响敦煌壁画,汉式衣装风靡一时,底色也由原来的土红而变白。原来浑厚质朴的色调转变为浓丽鲜艳。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两类风格在敦煌早期壁画中渐渐走向融合,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地域特征。

15、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唐代有什么发展?
a、敦煌唐代石窟有236个,几乎占了全部洞窟数量492个的一半,可见唐代石窟艺术的兴盛。
b、唐经变画规模宏伟,洞窟一面塑像三面都是巨幅绘画,画中人物众多,色彩绚烂,华丽辉煌。这种通壁大画是唐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
c、唐代敦煌壁画分初、盛、中(吐番)、晚四期。初唐承袭魏隋旧风,多说法图和本生故事,盛期以经变画为主,穿插社会生活情状。大量穿插歌舞画面是唐经变画的重要特点。

16、展子虔《游春图》的特色是什么?
答: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
《游春图》描绘达官贵人春季郊野踏青游乐。青绿勾填不加皴染,画面古意盎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还不懂得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游春图》则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配以殿阁舟桥,恰当地表现了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空间透视关系,为山水画的划时代创造。后人视其为“开青绿山水之源”。

17、阎立本的人物画有什么特色?
阎立本乃世家弟子,承家学而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画。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后者描绘历史上十三位君王,作为“兴废之戒”。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写实性强,重人物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差别。

阎立本的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使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
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澹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18、为什么称吴道子为画圣?
吴道子创作活动期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至此后人皆誉其为“画圣”。原因在于:
a、吴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了更高境界,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脱落凡俗的“疏体”:其特点是笔势磊落、圆转多变,笔简意全。传为吴作的“送子天王图”,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之变化。
b、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有三个特点:对佛教故事理解中国化;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的中国化;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他的作品是佛教题材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c、吴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萌芽,画法相当稚嫩,顾恺之、宗炳、王微虽然都提出了山水画的理论方法,但在操作上还是装饰性强而写实性少。吴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才使山水成为独立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之作为人物宫观的背景之附庸地位。

19、唐代画坛上的“大小李将军”指谁?
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开始改变了以往大都还处于位人物画作背景的状况,脱颖而出为一门独立画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画具代表性。明代董其昌称李氏父子的画为“北宗”山水画创立者。李思训(653-718)唐宗室,工画金碧辉煌的重青绿山水,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父子两人的画格律严密、笔法工整、色彩浓烈,代表着古典画派极盛时期的豪华的风格。李氏父子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

20、王维在画史上的地位?
王维(701-761),字摩诘。由于年代久远真迹已佚,传为其作品仅“江山霁雪图”等。王维开创以水墨浓淡渲染山水,与二李青绿设色山水判然有别,从而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清高的风格,给中国画注入新的生命力。对后代文人画产生巨大影响。王维之后水墨画逐渐兴。
有唐一代对王维的评价并不高,张彦远的《历代名画纪》将画列为神、妙、能、逸四品,各品列上中下三等,吴道子为神品上,王维为妙品上,相距甚远。
到了宋代,王维的画日益被人推崇,《宣和画谱》说“后世称重,亦云维所画不下吴道玄也。”苏轼对王维和吴道子的评价中则对前者更为青睐。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声名盖由此起。
明代的董其昌指出王维的山水画成就,确认他为南宗画派的创始者,董的论断影响极大,后人沿袭其说,数百年来一统画坛。

【篇4】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第一章 绪 论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 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2)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2、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5) 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3、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 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性质决定的。
(3)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4、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简述莱维特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模式。

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1)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并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交往模式。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

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仲交往模式。
 (1)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
 (3)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3)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4)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5)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4、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

5、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
 (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没有感情需求和包容需求,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成人际关系紧张。
 (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6、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
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1)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时,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这个需要目标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
(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3)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

7、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觉察出他工作的努力与由此作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

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

1、简述态度的功能

(1)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人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2)认识功能。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
 (3)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
 (4)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

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态度是有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地说:
 (1)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2)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

3、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
 (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

4、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个体而言,可以把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看成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
 (1)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我们 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基础。
 (2)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社会角色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

5、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 

(2) 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
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3)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
 (4)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
 (1)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述了一个人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认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
 (3)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

2、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让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
 (2)失调程度随着差异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因此,失调直接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如,明天如果要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上复习,那么认知失调会增加。因此,失调程度必须由个体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

3、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

费斯洒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样便产生了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根据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如,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算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这样心理就好受一些。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多个协调性认知来减少。如,该同学认为反正寝室里好几个同学也买了一起去看,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少一些。
 (3)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该同学可以认为,明天的考试只是小考试,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这样也能减少失调。

4、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

  诱导服从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实验结果是,为一块钱而进行反态度行动的被试比为20块钱而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度产生了更大的态度改变。这个实验的结论如下:
第一,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5、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是:
 (1)自愿选择。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的知觉。如果你是自愿选择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则你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任务的态度。
 (2)承诺。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前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
 (3)责任感。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定有着责任感,只要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责任,失调就会促使态度改变。
 (4)预期的消极后果。并不是每一种与态度相反的行为都会产生失调。一般来说,只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失调。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1)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个体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2)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3)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2、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

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1)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
 (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
 (3)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特质。

3、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
  (1)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2)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
  (3)加权平均模式。
   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

4、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

印象管理的理论观点包括:
 (1)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管理。
  (2)自我表现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认为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3)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1)情景因素。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
  (2)参照群体的认同。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
 (3)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

6、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
(3),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第六章 人际知觉

1、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人类的非语言沟通很多,也很复杂。人际非语言沟通包括:
 (1)脸部表情。
 人的脸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具有的情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传达着一个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2)目光接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于传递人际交往的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是与眼睛分不开的。
  (3)身体语言。
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

2、简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那么,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利用一条“不变原则“。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内在状态,如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和态度能力等,这种称为内在归因;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外在状态,如运气、任务难度等,这种称为外在归因。

3、简述相应推论理论的主要观点。

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行为等特殊信息来推论出相应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的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两者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我们作出归因的信心就越大。决定相应推论程度的因素有: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

4、简述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提出归因可以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二是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把这个理论应用于考试成败的归因,我们判断那位同学考得好的原因:因为他确实好,能力好(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考试容易(稳定的外在归因);因为他做了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归因)。因此,归因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即能力、任务难度、努力和运气。

5、简述控制源理论的主要观点。

控制源理论是罗特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
  罗特认为,对于行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强化来源,人们所抱的期望是不同的。某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这些人被称为“内控者”;还有一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是由运气、机遇,以及其他人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所控制,这些人被称为“外控者”。内控性—外控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简述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学说,你从这个学说里学会了哪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沙赫特—辛格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环境、生理和认知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认知因素起最主要作用。
  (仅供参考)方法:(1)处于恶劣环境时要改变自己对情景的认知评价;(2)身心与精神密切相关,要设法改变生理因素;(3)要脱离情景,脱离刺激。

2、哪些因素导致了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上的偏差?

原因:(1)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获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了行动者一种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此行动者为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为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3、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主观上会否认其他的观点并坚持主见,并按照自身的意志去行事,不容易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和困境。

4、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哪些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在: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5、简述归因治疗中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干预的方法。

主要包括:
  (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在唯一,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
 (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使个体关注问题的方向更加有积极意义,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缓解特定时期的焦虑紧张状态。
  (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重新树立对问题解决的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相对客观地树立良好的归因习惯。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简述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主要包括:
 (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一个积极的目标既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又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2)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了选择一个现实的目标,采用自我障碍也是有效的。
(3)记录行为。选择目标后,还要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记录行为的有效方式。

2、卡罗利是怎能样区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的?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问题识别(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对目前行为中暂时冲突的识别);
 (2)承担义务(个体不仅必须了解问题,而且必须对觉察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控制);
(3)扩展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
(4)习惯形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3、计数法的记录行为方式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方式是计数法。包括
 (1)记录消耗的能量数和工作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2)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形式比较费力。
 (3)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的时间。

4、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哪些原则?

应当符合这样几个原则:
 (1)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2)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一般它必须是方便且可立即使用。
 (3)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包括这样几种形式:
 (1)文化态度,实际上是个体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内容。
 (2)装饰,包括个人装饰和家庭摆设等方面。
 (3)风度礼仪,个体在环境中的外在形象。
 (4)生活行为,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2、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

意义表现为:
   非遵从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常常是非遵从的人,了解人们发生偏离行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幸福,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3、遵从行为中行为感染存在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主要包括四个前提条件:
(1) 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2)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4)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

4、研究时尚有哪些现实意义?

其意义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代表着群体新思想、新价值和新行为方式的形式过程。
 第二,有助于对时尚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发展生产、调节市场需求的参考价值。

5、人们的时尚现象有哪些特点?

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特点:
 (1)包含内容广泛。从低到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2)表现方式独特。人们习惯于将标新立异作为时尚的表现,注重自身与他人的不同。
 (3)变化的速度很快。时尚是一种短期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信息沟通的速度越来越快,使时尚的变化呈现短期化的特点。
 (4)受崇拜对象影响。受个体崇拜心理的影响,崇拜对象的行为往往是个体的重要选择。
 (5)时尚的象征作用,代表着个体某些方面的特色,是个人身份、地位、财产等方面的体现。
 (6)时尚的层次。受个体的教育、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差异性。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分几个步骤?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旁观者作出任何反应之前,首先必须知觉到问题有存在并且注意到紧急事态的发生。
 第二步:正确地解释情景
  对注意到的情景要判断它是否是紧急事态,就是旁观者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情景。
 第三步: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旁观者对自己是否有行动的责任作出决定。
 第四步: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这个环节受到个人训练和经验的影响很大,另外,有时恰当的榜样人物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执行助人行为。
 这个步骤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代价所影响。

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旁观众者效应(2)情景的模糊性(3)榜样人物的作用(4)求助人物的特点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有哪些?

个体因素包括(1) (2)同情和内疚助人者的心境(3)个性

3、怎样理解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作出的。
 第三,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4、哪些因素会阻碍个体不去及时帮助他人呢?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
  (1)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在场的时 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2)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

 (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
 (5)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2、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影响因素有:
 (1)回报与自我暴露(2)喜欢和自我暴露(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5)自我暴露的速度

第十二章  冲突

1、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有什么不同?

不同可以这样理解:
 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人际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2、简述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

可以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1)威胁的作用
 A多伊奇和克劳斯有模拟研究;B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个性、挽回面子和冲突的强度。
 (2)协商
 A冲突双方有不同的利益;B存在着某些沟通;C冲突双方有可能提供某种东西或有可能作出某种让步。
 影响达成一致的解决办法的因素:A最初的立场;B让步;C通过代表解决冲突;D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
 (3)仲裁。就是当双方经过直接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作出仲裁来解决。
 (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超越双方的共同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的,以达到求同存异、解决冲突的目的。

3、简述引起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
 (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在具有高度需要但资源数量有限的场合下,通常总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冲突。
(2)归因。对他人的合作行为的归因影响了人们的回报行为,对他
人的损害行为所作的归因同样影响了人们如何作出反应。
 (3)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报复是人际冲突产生的重要的根源之一。
 (4)信息沟通不良。由于人们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同,彼此之间又互不通气而造成的冲突是群体内冲突的主要原因。

冲突的形式有哪些?

主要有这样内个类型:
 (1)个人内部的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型
 (2)人际冲突  A“零—总和”冲突 B“非零—总和”冲突

【篇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四、简答题

1.世界经济的形成条件。

答: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包括了:

1.国际分工

2.世界市场

3.世界货币

4.世界资本

2.战后世界经济的阶段划分。

答:战后世界经济的阶段划分是:

1.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加剧

3.世界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

答:世界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是:

1.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2.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3.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

4.世界经济的主体

答:世界经济的主体是:

基本主体:国家和地区
特殊主体:跨国公司
重要主体: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5.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答:世纪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4.地区之间的经济部平衡

6. 世界经济的焦点问题

答:世界经济的焦点问题是:

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

3.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第二章

四、简答题

1.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表现以下几点:

(一)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

2.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

3.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4.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2.各国经济发展部平衡

3.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4.世界发展的多样化

5.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1.朝多元化,建立和平稳定外部环境的方向发展

2.探索与探索新型“伙伴关系”或建设性关系

3.各国元首通过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克服障碍,发展国家间的关系

(四)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冷张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

1.在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冷战时期所未曾发挥过的作用

2.在核军控和核裁军方面,联合国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3.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联合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4.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5.欧盟、东盟、非洲统一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专业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1.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与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战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军事冲突

3.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各国的经济利益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流

2.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新干涉主义盛行:西方大国任意干涉别国内政。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任意干涉他国内政

2.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到处侵略、颠覆别国

(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1.自诩本国社会制度最优越,本国的价值观最正确,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它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2.利用人权、民主化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

(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其新的主要特点是:与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相互推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刺激了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畸形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得人心,又使其对主要霸权国家的恐怖袭击迷惑了一些人,甚至得到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同情和支持。

恐怖主义往往是跨国犯罪,涉及的范围又特别广泛,所以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是,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不能搞双重标准。

反恐要坚持防范和打击的相互结合,要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四)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现实中,民族问题往往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一起,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领土争端也成为导致国际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一方面指确定因素的变化与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出现新的难以预测的情况;一方面指确定因素以外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和难以预测的因素。

3. 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世界政治发展的三大基本矛盾

答: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世界政治发展的三大基本矛盾分别是:

1.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答: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居民、领土、政权、主权是国家的四个组成要素。

2.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以主权国家为成员,以各国合法政府为代表进行组织和活动。它们在协调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和地区矛盾与冲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是当代世界代表性最广泛、规模和影响最大、活动领域最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在当今世界,联合国是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最权威、最具合法性的机构,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的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3.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一种既不以政府为主又不以地区为限的国际组织例如欧洲联盟、非洲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4.进入21世界,国际政府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的政治运动等,成为公认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而且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乃至个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视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第三章

四、简答题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时间+名称)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0)

战后初期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极度困难,但是经过大力的调整与重建,在美国的扶持下,得到迅速恢复。

2.快速增长时期(1950——1973)

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接近5%,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更快,均创下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及较低的失业率,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大繁荣时期”。

3.滞胀时期(1973——1982)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生产停滞,失业剧增、物价飞涨、工资下降、停滞与通货膨胀的奇怪结合“滞涨”持续近十年之久。

4.调整时期(1982——1989)

为了克服滞涨,发达国家普遍以货币主义和供给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开始实行一套新的政策,包括紧缩货币,削减福利,减税,对国有企业实行私营化,放松对经济的管制,限制工资增长等。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产业结构变革和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产业越来越让位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加,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新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发展迅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调节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显著加强。

2. 西方民主政治有哪几种基本制度

答:为了贯彻西方政治的原则,西方民主政治一般实行以下几种基本制度:

1.议会制度

议会制度是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议会一般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议会的结构有两院制和一院制之分。议会制度使资产姐姐的各个阶层都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机会,并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得以实现。

2.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基本内容是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议员和政府官员经合乎法律程序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普选制为公共权力机构的产生以及和平、有序地转让权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确立了“民意政治”,“责任政治”。

3.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运转的推动器。其基本点是:公民享有组织政党的权利;竞选是政党的重要职能;执政党依法执政,实施竞选纲领;新一轮大选结果决定执政党的去留。西方民主制下的政党制度是多元化的,即多党并存,但竞选结果可能形成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执政体制。

4.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政机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理国家。另外各国都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它成为政府实行统治的重要支柱。

5.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为民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西方国家一般在立法、行政权力之外设置独立的司法检察系统,司法机关以“独立公断人”的身份,通过审理和裁决各种诉讼来实施法律,并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司法民主原则、辩护原则、陪审原则等。

3.西方民主政治有哪几项原则

答:西方民主政治的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利;

第四,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和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第五,法制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4. 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式

答:经济模式是国情和国际环境的产物,此外社会思潮,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等对一国经济模式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有多种划分方式,但最受关注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有典型意义的经济模式:

第一,美国模式,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始终是促进经济战的基本动因,政府作用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比较注重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

第二,德国模式,或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以社会因素保障市场的运行。它的特点是将市场竞争和社会平衡结合起来,在保证个性自由、讲求效率的同时,争取社会公平和平等。

第三,法国模式,或称为指导性计划模式。其特点是推行经济民主、自由和社会平等。

第四,日本模式,(或称为行政指导向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不但调节市场,同时直接引导企业,并把重点放在对企业的引导上。在这种模式中,政治权利是最大的资源,拥有权力的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经济利益。

第四章

四、简答题

1.非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严峻挑战(P133\P140)(√)

2.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P133-136)

在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非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

1)政局不稳

政局不稳是指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无序,政治领导集团互相争斗,政府的路线、方阵、政策无法贯彻执行。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是政局不稳的主要表现。冷战后,政局不稳则表现为民主化运动中进步和反动、革新与保守的两股政治势力的复杂较量所带来的政局动荡。

在非洲,有些国家民主化运动只不过是用新的集权代替了旧的专制,而某些国家因民主化引发法人社会骚乱和内战至今仍未平息。

2)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间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的互补信任,歧视,仇恨,冲突甚至战争。

二战后的民族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

a)全球性的民族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推行新,老殖民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后来的民族独立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

b)跨国性的民族问题所产生的泛民族主义,表现为国家间合作和地区扩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

c)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表现为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大民族和小民族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个层面的民族问题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和纠缠在一起,使民族问题相当复杂且难以解决。

在非洲大陆绝大多数国家,民族问题则表现为极端复杂和部族矛盾和部族冲突。如1991年至1992年索马里内战和在刚果等国家发生的部族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3)宗教冲突:宗教冲突时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

宗教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一种是同一宗教中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如伊斯兰教中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冲突。

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形形色色,许多国家多种宗教并存,教派林立,这使得宗教矛盾难以避免。宗教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各宗教间、各宗教间内部的各教派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宗教与国家的矛盾。

这两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爆发宗教冲突,影响有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3.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P140-142)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说,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它的冲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从内部来讲,既有经济方面的为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问题。经济问题主要是债务沉重、粮食问题尖锐;政治和社会问题主要是政局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过分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1.债务危机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却苦于资金不足,吸引外资和举借外债是获得资金的必然途径。但是,如果债务过重,本国财力难以承受,以致难以按期还债,就会发生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危机,较为严重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穷债务国和拉美非重债务国。为了偿债,发展中国家需要支付大量资金,由此而再次陷入了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

2.粮食危机

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是农业国,然而却日益依赖粮食进口。非洲受自然灾害和创纪录的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均产粮数一直下降,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如今灾荒、转乱更使这个地区粮食问题雪上加霜。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前景极不乐观,困难重重。大量水土流失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水利灌溉难以维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减少、干旱,以致河流枯竭等等问题存在。

3.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就其实质来说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能否相适应的问题。

作为经济要素的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人口的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必须相适应,才能有利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人口增长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是在最不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4.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 南南合作的意义(P161)

答:南南合作的意义是:

1.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理

2.促进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外交政治上的合作

3.进一步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壮大实力,增大话语权。

第五章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

答:20世纪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开创新的时代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竞争的新时代。

2)解放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资本主义国建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创立新型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率先进行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初步尝试,为人类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4)对世界政治的重要影响

20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鼓励、支持和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的苏联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战后,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社会主义的胜利制止了帝国主义战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2.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答: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理,努力奋斗,积极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短短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工业总值都远远优于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苏联在世界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原本一些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已经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农业国。

第三,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国家

3.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既有深刻而负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总之,它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互相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直接原因:

1)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演变解体的直接原因;

深层次原因:

2)苏联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原因;

这些问题主要有: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政治上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党的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外部原因:

3)西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从20师姐50年代到90年代初,苏联国家演变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大力支持政治反对派和直接插上内政来推动其和平演变,对苏联解体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4. 社会主义有哪几次改革浪潮

1. 南斯拉夫最早走上改革道路

2.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第一次改革浪潮

3.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的第二次改革浪潮

4.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次改革浪潮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东欧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在剧变后的主要变化

共性:单一的向西一边倒外交政策转变为全方位务实外交政策

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表现:

1.重视和加快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

2.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3.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系;

4.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反对建立单极世界。

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

经济政治上加入欧盟,军事上向北约靠拢。

2.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点

俄罗斯的总统制产生于苏联解体前的苏维埃体制。

普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稳定了政治局势

推进行政改革,把全俄划分为七大联邦区

颁布《政党法》,规范政党制度

推进司法改革,整顿地方立法

第七章

三、简答题

1.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在对外交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但是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国仍有几个贯彻始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对外关系所一贯坚持的。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搞闭关自守,而是采取两手抓方式,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加强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补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1953——195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项根本保证;

3)“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4)和平共处”则是上述四项原则的目标和结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它是对几个世纪以来旧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和批判,是一种崭新的、公正的国际关系原则。

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

1)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与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正义斗争。

2)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

3)中国一贯支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八章

三、简答题

1.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障碍

第一,国际经济旧秩序是长期形成的,要想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国际旧秩序有着一套复杂的保障机制,发达国家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里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资金、教育等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在国际交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地位是不平等的。

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重大问题积重难返,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第二,国际竞争的难度加大。即国际权利对比不平衡的局面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霸权国家及其同盟者会竭力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其利益。所以,建立国际新秩序仍面临这重重阻力。

2. 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要主张

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1988年9月,邓小平就提出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1991年3月,中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决议正式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

第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本内容 :

1)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2)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3)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4)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第四,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大作用,使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安全保障机制、协调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方面处于中心地位。

第五,建立国际新秩序应当遵循的原则

1)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3)必须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篇6】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简答题

1.服装生产企业有什么特点?

答:服装生产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品品种多、更新快,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技艺结合的半手工产品。

2.服装生产方式有哪几种?成衣化生产方式有何优缺点?

答:生产方式有成衣化、半成衣化、定做、家庭制作四种。

成衣化服装生产的特点如下。(1) 能利用专业科学知识;(2) 可有效地利用人、物、机器(确定工艺标准和生产管理技术);(3) 寻求完善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推行自动化、机械化);(4) 能进行工业化连续生产;(5) 质量好且价格适合。

3.我国成衣生产特点如何?

答:(1) 服装工业已处于变革时代,生产类型由大批量、少品种、长周期向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方向发展。(2) 服装生产采用的面料、辅料多样化,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地应用。 (3) 重视服装品牌发展,企业向集团化规模经营过渡。(4) 生产中机械化、专业化作业程度逐步提高。(5) 生产管理主要靠经验,生产工序多,工艺编排较为复杂。(6) 逐步建立服装信息网,采集国际服装流行信息。

4.生产是如何分类的?各有何特点?

.答:按产品形式分,可划分为:物质型生产和服务型劳动。物质型生产是可存储的物质产品,资本密集,可计量,以质量、成本、交货期作为绩效评价依据。而服务型劳动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 “产品”,其特点不可存储,难以计量,质量不易度量,生产率也不易测定,一般以顾客的满意作为绩效评价依据。

5.服装生产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答:服装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1) 人(men)——服装企业作业人员除了数量的要求外,还应考虑技能程度努力程度(工作态度)等;(2) 材料(material)——面、辅料的物理性能、配伍性、加工的难易等;(3) 加工方法(method)——工艺标准的制定:质量标准、检验标准、工时定额等; (4) 机器设备(machine)——服装加工机器,如裁剪机、缝纫机、蒸烫机以及种服装加工用辅助器具;(5) 资金(money)——生产资金的周转,生产成本费用等;(6) 市场与信息(market and information)——消费市场需求动向,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等。

6.生产管理的软化要素的概念,由哪些因素构成?

答:生产系统的软化要素是指在一定的结构要素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起支撑和控制系统运行作用的要素,大部分以软件形式出现,主要包含人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控制、质量管理等要素。

7.生产管理在企业经营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生产管理通常是指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即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进行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环节和工序在时间、空间上平衡衔接,紧密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的生产系统,以达到在行程上、时间上和耗费上的最优组合,为实现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8.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服装生产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管理技术,其内容包括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物料管理、产品制造和成本管理等。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从整体看,服装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服装生产管理体系。

9.简述生产管理的主要方法。

答:在进行服装生产管理时,可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阶段,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使之标准化,当下一次再进行同样的工作时,不必再研究、讨论、制定计划,可直接按标准进行生产。失败的要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的现象再次出现,同时将这些内容再次反馈到下一次计划中,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

10.简述服装生产管理的要求和目的。.

答:服装生产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装产品。具体地说,应满足下列三项要求:(1) 品种多样,产品质量高;(2) 产品成本低,价格合适;(3) 按期按量交货。

生产管理就要达到以下目的:(1) 降低成本;(2) 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3) 增加产量和销售额;(4) 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半成品的库存量;(5) 减少成品的库存量。

11.简述服装生产管理的原则。

答:(1)讲求经济效益,(2)坚持以销定产,(3)实行科学管理,(4)组织均衡生产,(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简述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答:(1)科学管理阶段,(2)福特流水生产线,(3)霍桑试验阶段,(4)管理科学,(5)计算机技术与MRP,(6)JIT、TQC和工厂自动化,(7)质量管理和TQM,(8)供应链管理。

13.简述未来服装生产管理的新趋势。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向以下趋势发展:(1)市场全球化,(2)生产经营一体化,(3)重视生产运作战略,(4)柔性生产系统,(5)新技术应用与创新,(6)员工的参与,(7)流程再造,(8)绿色生产与重视环境。

1.简述服装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

答:不同的服装企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生产形态和目标管理,但其生产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服装企业的生产运作大体上由以下九道主要生产单元和环节组成:(1)服装设计,(2)纸样与工艺设计,(3)生产准备,(4)生产与工作安排,(5)裁剪,(6)缝制,(7)熨烫定型,(8)成衣品质控制,(9)后处理。

2.服装生产运作过程实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至少四个条件即(1)订单条件,(2)款号和尺码,(3)面辅料与包装材料,(4)产品质量检验办法。

3.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有五个原则:专业化原则;职权和责任对等原则、岗位分解合理原则、有效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层次分工明确原则。

4.影响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是什么?

答: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有六个影响因素:组织目标与任务,组织环境,组织的战略及其所处发展阶段,生产条件与技术状况,组织规模,人员结构与素质。

5.何时需要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答:服装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机主要针对三种情况:新建组织需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原有组织结构出现较大问题或组织目标发生变化,组织结构需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完善。

6.服装企业部门划分的原则有哪些?

答:服装企业部门划分的原则是将服装企业组织总的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分解,按照分工合作、有效性、专业化、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相应组成各个管理部门,使之各负其责,形成部门分工体系的过程。

7.决定服装企业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服装企业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服装企业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难度,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能力,被管理者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8.服装企业有哪些职权类型?

.答:服装企业管理者的职权有三种类型:直线职权,即直线人员所拥有的决策指挥权;参谋职权,即参谋人员所拥有的咨询权和专业指导权;职能职权,即由参谋人员所执行的、由直线主管人员授予的决策与指挥权。

9.比较服装企业常用三种组织构架的优缺点?

答:三种主要组织结构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项目

组织结构的优点

组织结构缺点

适用企业类型

直线制结构

1.命令统一

2.权责分明

3.组织稳定

1.缺乏横向联系

2.权利过于集中

3.对变化反应慢

小企业

职能式结构

1.高专业化管理

2.轻度分权管理

3.培养选拔人才

1.多头领导

2.权责不明

专业化组织

直线—职能式结构

1.命令统一

2.权责分明

3.分工清楚

4.稳定性高

5.积极参谋

1.缺乏部门间交流

2.直线与参谋冲突

3.系统缺乏灵敏性

大中型企业

三种组织结构所共有的缺陷是: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在组织中分权程度是低的。正是由于这种低的分权度,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决策权限,从而造成组织缺乏创新精神与激励创新的动力。

10.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何?

答:服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1)人与事的科学配合,(2)要择优选拔人才,(3)要用人所长,(4)要人才互补、优化组合。在组织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5)要公平竞争,(6)要有效激励,(7)要使人才全面发展。

11.举例说明如何根据服装产品特点设计服装生产流程。

答:影响选址的因素很多,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劳动力资源的供应条件,(2)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3)自然资源条件,(4)产品销售条件,(5)交通运输条件,(6)当地社会的生产协作条件,(7)科技依托条件。

1.请写出物料管理的范围。

答:物料管理的范围包括用料计划与预算、存货控制、采购管理与仓储管理、在制品的结存等,服装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机器设备的维修和工具的供应等工作,都可以说是物料管理的范围。

2.物料采购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采购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采购,另一种分散采购。集中采购是指企业的采购由总公司的采购部负责,分公司直接向总公司申请物料,而不能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是公司各部门自行负责本身所需物料的采购事宜。

3.如何有效评选和选择物料供应商?

答:一个良好的供应商,应该有以下:(1)优秀的企业领导人,(2)高素质的管理干部,(3)稳定的员工群体,(4)良好的机器设备和高水平技术,(5)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质量保证,(6)良好的管理制度。

4.仓储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答:主要职能是(1)物料的保管: 原料、零配件、半成品与成品等的保管以及进出物料的管理。(2)物料的发放: 及时供应生产所需的原料、配件及器材工。(3)物料的整理、分类和编写。(4)物料的记录及物料的盘点。

5.物料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答:物料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如基本性质、用途等将物料进行有系统的排列,让性质、用途相近的归并成类。一般按ABC分类,就是对企业库存的物料按其价格高低,用量大小、重要程度、采购难易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ABC分类法根据这些情况,将重要性强、较难采购的占全部存货数量25%、物料而其价值占总成本70%的物料称为A类物料;其次,将占全部存货量25%的物料而其价值占总成本的25%的物料归为B类物料,其余存货量占总数量的50%,而其价值占总成本的5%,而且容易采购的归入C类物料。

6.物料编号的方法有几种?

答:物料编号的方法有以下五种:(1) 英文字母法,(2) 数字法,(3) 编号法,(4) 暗示法,(5) 混合法。

7.服装物料消耗定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物料自然回缩的损耗,(2)缩水率损耗,(3)疵点的损耗,(4)段料的损耗,(5)残疵产品的损耗,(6)特殊面料的正常损耗,(7)除上述各类损耗外,材料测试、样品试制等情况所需要耗用的材料根据用量的大小考虑加放。

8.存货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般说,存量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即确定最高的存货量,确定最低的存货量,确定再订货存量。

9.阐述库存控制的五种模型。

答:(1)企业物料的预先储备,(2)等量消耗瞬时补充模式,(3)边消耗边补充模式,(4)有价折扣模式,(5)考虑安全库存存储模式。

10.考虑数量折扣的情况,如何确定订货批量?

.答:在实际生产中,物料销售部门为了扩大销售量,经常会采用价格折扣的方式,规定每次购买量达到某一数量以上时给予价格的优惠,即对原单价有一个折扣率,折扣又分单一折扣和不同价格折扣。因此,订购物料时在权衡各种利弊后再确定一个经济的订购量。

11.定期订货控制法与定量订货控制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答:定量订货控制:定量控制也称订购点法或Q制度。其特性有:(1)每次订购数量一定,由存货控制的基本原则来决定;(2)订货周期按需求决定;(3)确定安全存量,应付前置时间内不正常的需求;(4)经常检查当前的存货是否减至订购点,以便订购。定量订购制的经济订购量 = 平均每天使用量×一个生产周期的天数。

定期订货控制:定期控制或称P制度,其特性:(1)订货的周期固定不变;(2)订货的数量为存货水平的数量减去现存量,订货数量是不确定的;(3)定期执行盘点作业,确定现存量。定期订购制的订购量 = 最高存量-已订未交量-现有存量。

12.如何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选择物料处理系统?

答:物料处理要考虑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物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运送工作量减少到最低限度;(2)物料处理一定要编排详细的计划,使物料能够在指定时间,送到指定地点;(3)要选择合适的运输设备,不适当的选择会增加运送时间,或损坏物料;(4)有效地利用每种运送设备,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选择物料处理系统时,应考虑:(1)物料处理系统的设备成本费应尽量降低;(2)运作成本也应尽量降低,包括系统的日常操作和定期的维修费用;(3)处理系统应完全可靠,不会损坏物料和服装;(4)处理系统应能够处理不同款式的服装,小的如单件,大的如捆扎,同时,也应能应付急单所需的服装;(5)系统适应生产的变化,使先进合理的工艺操作流程整洁、美观

13.请写出物料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答:服装厂的物料处理系统一般是由运输装置、动力来源、运输路线等组成。如捆扎设施、储物筐和储物架、夹具和路轨、手推车、输送带,等等

1.服装裁剪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服装裁剪工程的主要内容有:(1)制作和复制排料图;(2)拉布或铺料;(3)裁剪;(4)捆扎

2.定制和成衣裁剪有什么区别?

裁剪定制服装的裁床部

裁剪成衣的裁床部

1.每张订单的货量只是一件或几衣服(少件多种品种加工)

1.每张订单的货量数百或数千,且款式相同(批量、少品种加工)

2.每张订单要求的颜色、尺码和款式都不同

2.每张订单一般所需的尺码和颜色类别不多

3.采用剪刀或圆刀式裁剪机等简单设备

3.采用电动裁剪机,操作需要特别的训练

4.裁剪人员兼画纸样和裁剪等工作,裁剪人员的技能水平较高

4.纸样、铺料、裁剪等各种工作由专门的员工来负责

5.图样直接画在面料上

5.排板先画在纸上或面料上

6.每一扎裁片包括此款服装的所有衣片

6.每一扎裁片是同一种形式的衣片

3.简述排料长度受哪些因素的限制?

(1)裁床的长度。(2)面料因素:①各种颜色的匹数;②布匹的长度;③成衣的用布量;④每床拉布层数

4.简述服装排料的操作步骤。

服装排料的操作步骤:

(1)检查整套纸样与生产样板是否相同,检查纸样的数量是否正确;(2)检查面料幅宽是否正确;(3)根据裁剪方案取其所需的尺码纸样排料;(4)取出排料纸,折出-90°角的布头线,用笔画出,然后画出门幅的宽度;(5)先放最大块或最长的纸样在排料纸上,有剩余空间时才放上适当的细小纸样,并注意纸样的丝绺方向;(6)在排板结束时,各纸样要齐口,不可凹凸位,然后画上与布边垂直的结尾线;(7)重复检查排料图,不能有任何纸样遗漏;(8)在排料纸的一端写上制单号、款号、长度、宽度、尺码、件数、拉布方法和利用率等有关数据。

5.排料的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排料的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线条的准确性。排板线的粗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成衣的尺寸和外形。(2)裁剪设备的活动范围。排板时,应注意纸样与纸样间的排列要有足够的位置,让裁剪刀顺利地剪割弯位和角位,否则,易导致裁片尺寸不正确。(3)适当的标记。在排料图上,每一块纸样都应标有服装的尺码、款号、纸样名称,还有省位、袋位、袖衩位、丝绺方向等记号。(4)纸样的排列方向。如果有方向性的面料,就要特别注意纸样的排列方向,否则成衣上会出现毛羽方向不一致的质量问题。(5)节约面料。纸样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尽可能提高面料的利用率。(6)每一次裁剪需要排料图一张。如需要多张排料圈,将本床的排料图纸进行复制,可满足多次裁剪时对同一排料图的需求。

6.简述排料图的制作方法。

答:排料图的制作方法:(1)实际生产纸样排板。①直接画在面料或空白纸上;②喷墨法;③影印法。(2)缩样排板。(3)电脑排板。

7.简述排料图的复制方法。

答: 排料图的复制方法:(1)复写纸和NCR纸,(2)影印法,(3)酒精碳纸法,(4)压印法,(5)打孔法。

8.简述拉布的方式。

答:拉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一般拉布法:单程同向铺料、单程双面铺料、双程双面铺料、双程单面铺料。(2)对折拉布法

9.简述拉布的程序。

答:拉布的程序:(1)从布匹卷装上拉出所需长度的面料;(2)将面料末端与裁床上的排板末端记号叠对整齐;(3)用压铁或其他工具固定面料末端的位置;(4)拉直面料,将其中一边的布边与整叠面料的布边对齐,并防止面料起皱或过度伸拉;(5)将这段面料剪离布匹,又称断料;(6)剪出面料的另一端要与裁床上的排板开端记号叠对整齐,并用压铁固定其位置。

不断重复上述的工序,直至铺到工艺所需的层数为止

10.简述直刀式裁剪机大的特点。

答: 直刀式裁剪机大的特点:(1)生产效率高,多层面料一次裁剪;(2)适应性强,用于各种面料,能满足一般精度的裁片要求;(3)容易操作,方便携带;(4)面料固定不理想,裁片精度不高;(5)尤其是小片裁剪,裁刀有一定宽度,裁剪曲率大的弧线有困难;(6)结构上“头重脚轻,身子细”,刀鞘支柱容易变形,影响裁剪精度。

11.简述工票的作用。

.答: 工票的作用是:(1)作为计算工人工资的依据和凭证;(2)向管理和操作人员显示成衣加工所处的生产阶段;(3)协调缝纫工艺的执行,例如当2个或4个以上的服装部件已可以缝合时,能迅速将它们配对到位,有助于控制生产。

1.服装缝合的方式有几种?并简述之。

答:服装缝合的方式有三种:(1)单独整件完成:一个人完成整件衣服的缝纫过程。(2)分工生产:按成衣惯用的生产程序,分成若干个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某一个工序的生产。(3)精细分工生产:每个工人从事高度专业化的操作。

2.简述车间布置的基本类型。

.答:车间布置的基本类型有三种:(1)产品流程布置:服装产品流程布置是按产品的工序流程顺序来安排机器和缝纫工作的场地。(2)工艺分类布置是将类似工序所需的机器集中在一起。(3)作业功能布置:将具有同类操作步骤的工序集中在一起,由一个作业工位来完成。

3.车间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车间布置的原则:(1)整个工序和设备的配合要有条不紊;(2)物料应单向流动,避免交叉、迂回现象的发生;(3)使物料的运送时间和流动路线最短或降至最低限度;(4)使车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5)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款式的服装制作;(6)车间布置要与工厂平面布置密切结合;(7)车间布置时要结合机器的排列,注意采光和照明要求;(8)尽量缩短供应距离,也便于集中供给和管理。

4.简述流水同步生产系统。

答:流水同步生产系统是以一件产品为单元,按服装产品加工工艺流程的顺序进行作业的方式,机器排列完全依照工艺顺序和各工序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配置。同步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1)生产节拍性强,各工序间发挥平衡效率高;(2)减少了半成品在工序间的搬移;(3)在制品数量可减少到最低限度;(4)作业进度易检查,并从生产传票中很快计算出来;5)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6)有利于专业化、自动化生产;(7)产品质量稳定均一,但其中某一工序发生停滞,整个加工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5.直线式和支流式流水系统有什么区别?

答:直线式和支流式流水系统的区别:

以缝制男衬衫为例,如果车缝衫身需6min,领需4min,袖头需3min,那么各自的总缝制时间如表所示。直线式由衫身需6min,领需4min,袖头需3min分别进行,共需要时间13min才能完成;而支流式则是衫身需6min,领需4min,袖头需3min同步进行,完成三个工序只需6min即可,大大节省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6.简述单元同步生产系统的运作。

答:单元同步生产系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生产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服装厂采用,该系统的运作及特点如下:(1)分为多个工作单元,达到生产同步、平衡生产的目的,每单元负责一组车缝工序,一般2名操作员为一单元;(2)每位操作员具有多种技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3)用捆扎方式进行传送,每个捆扎数量一般为6~24件;(4)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而且要求对工艺流程非常熟悉;(5)设备布局灵活,品种齐全;(6)生产周期短,每组可在很短时间内生产一款完整的服装;(7)在制品的库存量降至最低水平,进度管理非常容易,也简化生产线的平衡问题。

单元同步系统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特别适合于批量小、品种变换快、交货期短的生产条件。

7.简述产品在工序之间移动的方式。

答:产品在工序之间的移动有三种方式:

(1)顺序移动方式

一批产品在前道工序全部完工后,才整批地送到后道工序加工。这种移动方式的特点是产品在各道工序之间是整批移动的,即一捆扎的产品在前道工序全部加工完后,才送到后道工序进行缝纫加工。

(2)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方式的特点是每件产品在前道工序加工完毕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继续加工,产品在各道工序上成平行作业。这种移动方式其产品的加工时间最短,但运输频繁,当前后工序的作业时间不相等时,设备产生停歇或等待加工现象。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这种方式既考虑加工的连续性,又考虑加工的平行性。为使每种设备能连续加工该批零部件,作业安排时要求确定每道工序开始加工的时间,在这种移动方式,设备在加工一批零部件时无停歇时间,立即送下一道工序,但总加工时间大于平行移动方式的加工时间,而比顺序移动的时间少。

8.简述选择移动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答:选择移动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1)生产类型; (2)产品生产任务的缓急情况; (3)车间的生产组织形式; (4)工序劳动量的大小和零部件的重量;(5)改变加工的款式时,调整设备所需的工作量。

9.简述组织流水线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答:组织流水线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1)产品品种稳定,为长期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2)产品的结构和工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产品结构的工艺性比较理想,符合流水线生产的工艺要求,如能分解成可单独进行加工,装配和检查的零部件等。

10.简述生产线平衡的方法。

答: 生产线平衡的方法:(1)减少瓶颈工序的作业时间;(2)作业分解;(3)改进工具、设备;(4)提高操作者的技能;(5)调换操作人员;(6)增加作业者的人数;(7)改善作业方法;(8)改进管理技巧。

11.简述服装产品在熨烫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服装产品在熨烫过程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蒸汽;(2)热力和压力;(3)真空;(4)时间。

12.选择熨烫设备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选择熨烫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工厂的生产量;(2)生产的服装种类; (3)服装使用的物料;(4)服装的外观要求;(5)可以提供的辅助设备;(6)设备的成本;(7)运作的成本;(8)维修和占用的空间。

13.包装材料有哪些?并简述其需要具备的性能。

包装材料主要种类有木质、纸张、纸板、塑料薄膜、塑料复合材料、干燥剂、防蛀剂、捆扎材料等。包装材料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因此,包装材料必须满足以下的性能要求:(1)包装材料必须具有抵御外来侵蚀的能力,对包装的服装产品有可靠的保护性。(2)包装材料对人体和服装本身应具有安全性,不能给人身和服装带来危害。(3)包装材料应便于加工成型,易于包装、成本低,用后无污染、易处理。(4)包装材料应采用资源丰富、方便的材料。

1.什么是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类型有哪些

答:服装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掌握企业的生产能力。所谓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各种生产设备、厂房等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技术和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产量。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应是指服装各生产环节包括制作排料图、裁剪、缝制、整烫、包装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能力、各固定资产在保持生产要求的一定比例关系的条件下,综合平衡以后的结果,不是孤立地以一个生产环节来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能力,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设计的生产能力、查定的生产能力和现有的生产能力三类。

2.影响服装企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影响服装生产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即用于服装生产的各种设施、有效工作时间、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生产工艺难度、人力因素、管理水平。

3.企业业生产计划中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品种、产量、质量、产值和出产期。

4.简述服装生产计划的作用。

答:生产计划的作用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期限地完成订货合同,满足市场需求,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利润。

5.简述中期生产计划的目标。

答:中期计划的生产目标是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满足预测的用户需求,同时使生产率尽可能均衡稳定,控制库存水平并使总生产成本尽可能低

6.简述生产计划编制的步骤。

答:生产计划编制的步骤如下:

(1)调查、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主要有国家的有关政策,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长期经济协议等。(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和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出发,统筹安排全年生产任务。其中包括:产量指标的优选和确定;产品出产进度安排等。(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为了使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就要把初步提出的生产计划指标同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平衡,以便使生产任务得到落实。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

7.简述生产周期的构成要素。

答:生产周期由加工、搬运、检查和停放这四个生产过程的时间,再加上宽裕时间和无效时间构成。

8.工时计划是如何表示的

答:工时计划依据产量、标准作业时间和日程计划编制。可用工时累计图、余力图和管理板等来标识

9.如何用作业传票分配日常作业

答:在进行作业分配时,通常使用各种作业传票和操作者指示作业内容、作业要求和作业时间等。货物出库用出库票、下达工序生产任务可用作业票或称工票,还有搬运票、检查票、工具票、作业指导书或标准作业指示卡等

10.简述生产控制的作用。

答:生产控制的作用:

(1)生产控制是生产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实现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重要手段。虽然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对日常生产活动已做了比较周密而具体的安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需求往往会发生变化。此外,由于各种生产准备工作不同或服装生产现场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使计划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产生差距。因此,必须及时监督和检查,发现偏差,进行调节和拨正,这就是生产控制。(2)生产计划和控制是整个生产括动的中心。计划的功能在于预先安排各项活动的内容,而生产控制的功能则在于实时调度各项与产品生产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生产控制根据各种活动过程的反馈信息,通过对生产系统状态的评价,确定调整各项活动的内容,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11.简述生产控制的基本内容。

答:生产控制的基本内容:

在生产计划与实施之间,从下达指令、安排生产、调整偏差到向计划系统反馈信息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视为生产控制的内容。具体包括:

(1)作业安排。作业安排一般分为两步:一是在作业计划规定的作业开始之前,检查各种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完成,物料、生产辅助工具和机器设备是否已准备齐全,能否保证生产作业顺利进行。二是在核实现有的负荷和生产能力后,按照作业计划向各操作人员进行的任务分配,指示作业开始。(2)测定偏差,在生产过程中,按预定的时间和顺序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实际完成量与计划完成量之间的偏差。(3)纠正偏差。首先要预测偏差的产生,事先规划消除偏差的措施;其次要及时将偏差情况向生产管理部门反馈,以便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为管理人员编制下一期计划提供参考。(4)提供信息。查证生产过理进行情况和完成时刻,提出报告,并将计划执行结果整理成数量、质量、成本等资料,然后汇总成统计分析报告,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库存控制和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

12.简述生产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答:生产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依据预先制定的作业计划,检查各种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时间、数量及其配套情况,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

生产进度控制的目标是准时出产,即只在需要的时间内,按需要的品种生产需要的数量。各种零部件既不延期出产以免影响服装产品的组装工作,也不提前出产,以免造成在制品过多积压,引起生产费用上升。

13.什么叫作业控制?控制的内容是什么?答:作业控制就是掌握生产实际进度与生产计划之间的差距,当差距超过允许的界限,就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缩小这种差距,确保按期按质交货的一种管理活动。

作业控制主要包括作业进度管理、现场物料管理和生产作业统计三项内容。

14.原始资料管理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答:原始资料是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管理的依据,因此,要正确记录,妥善保管,并定期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分析的结果,一方面可以用于作业管理,判断作业效率,制订防止事故的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提供实际生产过程的信息,如提供作业进度的完成情况、质量情况和成本情况等

15.各种日报表对生产管理有什么作用

答:生产日报表是管理上重要的图表之一,它能体现实际工作状况和应采取的必要措施。生产日报表通常要再加工,由生产计划与管理部门将生产日报表中的资料整理后,再填写生产日报表总表,交生产管理部门查核每天的生产进度

16.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应采取怎样的进度管理

答:(1)采用产品生产周期标准,这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品种少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的依据。在制定生产周期标准如排期表时,充分考虑了怎样防止某些零部件生产过快过慢从而导致在制品数量或多或少的问题,故据此制订的生产作业计划比较合理。(2) 依据生产周期标准,可必确定合理的在制品数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运转率,合理分配工作负荷等。(3) 在订货生产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交货期。如果交货期定得与生产周期相同或略长,按期交货就能够得到保证。

1. 说明作业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1. 作业方法研究的目的是:(1) 改善作业的工序和程序;(2) 改进作业场地的布置和工具、设备及缝纫附件的设计;(3) 消除一切浪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省时间;(4) 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疲劳,减少操作工的劳动强度;(5) 提高原料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6) 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

2. 说明作业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步骤

作业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步骤是:(1) 提出问题:服装企业中的标准化工作者和生产管理者都应具有问题意识,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协助企业领导解决问题。(2) 调查准备:包括明确调查内容、准备用具和调查表及统一调查人员的认识等。调查表要易于记载调查的结果,易于累计调查结果,使调查重点突出。(3) 调查实施:主要是询问有经验的现场操作人员,其次是实测和查阅资料,要特别注意正确地记录事实,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准确无误地汇总。(4) 分析研究: 从调查的结果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寻求改进的重点,拟订改进方案(草稿);通过集体的创造性的思考,研讨改进方案(讨论草稿);对改进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确定方案的初稿。(5) 确定实施方案:将优选确定的方案具体化,制成实施方案,然后从经济、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并做出试行方案评价,研究其达到预定改进目标的程度。(6) 试行:按试行方案的要求对操作者进行训练,按实用的程序试行。在试行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写出修正方案。(7) 制订标准:通过试行并修正后,准备正式实施的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确立新的工作目标,产生执行方案。(8) 实施: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还要对方案作适当调整或修正,但尽量使工作系统相对稳定,最后确定实施标准和规则。

3. 说明服装生产流程图常用的五种符号是什么?

服装生产流程图常用的五种符号是:

活动类别

符 号

含 义

加工

根据作业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使物品发生变形、变质、组合或分解的过程,或为下道工序做准备的一种状态。如裁剪、车缝、熨烫等操作活动

搬运

移动物品使之改变位置的活动。如手工搬运、机械搬运、全自动化传输等现象

检验

检查或化验物品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是否合乎标准,并进行评定。如裁片检验、半成品衣片检验、服装成品检验等

停滞

▽(△)

物品处于不加工、不搬运、不检查状态,有计划、有目的地储存或暂时停留不动的状态。如布料、辅料、裁片等停留于仓库

延误

下一活动不能连续进行所发生的停留或等待。如裁片或半成品等待搬运,由于下一行动未能即刻发生而产生的不必要也不可控制的停留或等待时间

注 物品指原材料、辅料、半成品、成品。

4. 说明工序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工序分析的目的是:

(1) 把握工作系统的全貌,明确各工序的加工顺序,制成工序一览表;(2) 使加工方法更加明确,成品规格和质量要求简单明了;(3) 能按工序单元进行改进,可与其他工作进行比较;(4) 能形成作业动作改进的基础资料,找出改进重点;(5) 能成为生产组织设计的基础资料,体现工序编制、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情况;(6) 为工序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体现工时计划、交货日期等情况;(7) 能作为作业人员或外加工作业的指导书;(8) 能使整个作业流程合理化、简单化及高效化;(9) 能充分考虑节省作业分工的时间和费用

5. 为什么要进行工序流程分析

因为进行工序流程分析有下列用途:

(1) 通过对产品工序流程的分析,发现服装生产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环节,并能运用工序分析技巧,解决问题;(2) 工序流程图按照制造顺序编成,标出所需加工时间,故可作为编制作业计划及核算工人工资的依据;(3) 作为工厂平面布置、设计新工艺流程及改进工艺流程和改进设备的依据;(4) 作为比较本厂与其他工厂加工时间的评定基准资料,了解本厂的生产能力,拟定今后的生产目标等;(5) 便于作业人员了解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明确自己担任的工作内容。

6. 说明工序工艺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工序工艺分析的要点是:

(1) 操作分析:对工序流程表上的操作工序进行分析,首先,考虑是否存在徒劳的操作或可省去的工序;其次,考虑合并工作地或改换作业顺序,以减少搬运次数或等待时间。此外,改变加工条件(如将手工作业改为机械作业)也可考虑在内。(2) 搬运分析:搬运应尽量减少,一般常从数量、距离、时间三方面考虑。例如,使用传送带代替人力运输,调整工序或合并操作以取消不必要的运输,调整作业地的平面布置以缩短运送距离,改进运送工具,以减少搬运次数等。(3) 检验分析:包括分析疵品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检验的时间、地点及检验方法是否正确,采用中检还是最终检验,能否将全部检验改为抽样检验,能否省略某些项目的检验(如采用一般检验保证质量的,就可以省去精密检验)等。(4) 储存分析:储存时间过长、数量过大会影响资金的周转。储存状况的分析,可从仓库管理、物料供应计划和作业进度等方面寻找原因及解决的办法。(5) 延迟分析:延迟纯属浪费,应设法将延迟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了找出产生延迟的原因,可从人员因素和设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7. 说明动作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动作分析的目的是:

(1)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 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工作效率;(3) 减轻劳动强度,消除不必要或多余的动作,确保作业安全;(4) 根据动作分析提供的资料,研制科学的作业方法,使作业人员的操作更加简练、舒适和科学;(5) 确定作业操作标准;(6) 培训作业人员;(7) 便于科学地进行作业管理

8. 说明动作分析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动作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1) 确定目标:先确定如何辨别工作方法优劣的准则,再决定改进工作方法的范围;(2) 分析:将每一工作方法划分为若干细小的步骤,再以图表示实际或预期的顺序;(3) 评定:将上述分析所得的基本数据,与更有利的步骤顺序比较,以形成更佳的工作程序;(4) 革新:根据评定结果,重新组合该项工作的程序;(5) 检验:根据第三步的数据,检查第四步所制定的新方法,是否符合第一步的目标;(6) 试行:把第五步制定的新方法,先挑选几名操作工人加以培训,以观察其实际效果;(7) 应用:根据试行结果,制定标准工作程序,并加以推行,使工作标准化

9. 说明动作经济原则包括什么

动作经济原则包括:

1. 身体使用原则

(1) 双手同时开始同时完成其动作;(2) 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闲空;(3) 双臂的动作应对称、反向并同时动作;(4) 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等级而又获得满意的结果为好;(5) 尽量利用物体的惯性、重力等,如需用体力加以阻止时,应将其减至最低限度。(6) 变急剧转换方向的动作为连续曲线动作;(7) 建立轻松自然的动作节奏或节拍,使动作流畅自如

2. 工作场所布置原则

(1) 工具、物料应放在固定位置,使操作者形成习惯,以用较短的时间自动拿到作业位置;(2) 运用各种方法使物料自动达到操作者身边;(3) 工具或物料应放在操作者面前或身边;4) 工具或物料应按最佳次序排列;(5) 照明应适当,使视觉舒适为度;(6) 工作台和坐椅的高度要适当,应使操作者坐或站立时感到方便、舒适;(7) 工作椅的式样和高度,应使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姿势;(8) 以固定的机器循环,完成最大限度的工作内容;(9) 安排直线向前进行的工作次序。

3. 工具、设备的设计原则

(1) 尽量解除手的动作,用脚踏工具代替;(2) 尽可能将两种以上的工具组合成一种多功能工具;(3) 机器上的手轮及其他操作件位置的设计,要尽可能使操作者以较少的姿势变动达到最高的操作效率。

10.说明作业标准的制定方法是什么

作业标准的制定方法是:

(1) 工序细分化。任何一种操作,都包含着可细分的作业要素。例如,取缝料,两层叠在一起,送到压脚下,这些细分的作业要素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作业单元,即工序。(2) 图解。分解作业时,可采用图解法,便于操作工人理解。(3) 通过方法研究,对需要制定标准的岗位、现状进行观测和记录。(4) 搜集与该标准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如原有的工作标准、工艺文件、操作规程和作业原始记录、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等有关的资料。(5) 根据对现状的记录,运用前述的“5问和4技巧”的分析方法,或按“动作经济原则”对现状进行分析、改进,确定标准作业方法。(6) 以标准作业方法为基础,对作业时间进行测定,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作业时间。(7) 确定重点事项,决定作业步骤,列出工艺要点,如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等事项。(8) 草拟作业标准。将方法研究和动作分析的成果列入标准,写成包括作业程序、作业方法、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等在内的作业标准草案,它不仅能提高作业标准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成果的巩固。(9) 标准草案经过试行,按企业标准审批程序批准实施

11.说明标准作业时间有什么用途?

标准作业时间有下列用途:

(1) 安排生产进度;(2) 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3) 作为考核工作效率的依据;(4) 确定适度工作标准的基础;(5) 生产线上操作人员或工作负荷平衡的依据;(6) 作为比较不同操作方法的依据;(7) 决定生产线上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数量及其配置;(8) 制定标准成本,是成本核算、工人工资、成本管理的基础

12.工时消耗是如何分类的

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对工人在整个轮班的工作过程中全部时间消耗的分类研究。目的是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制定合理的标准作业时间提供依据。

操作工人在整个轮班内的全部时间消耗,按其性质划分如下表所示。(略)(参见书中表7-13)。

13. 制定标准作业时间有哪些步骤?

制定标准作业时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 测定准备:在选择制定标准时间的方法前,应对下述情况进行调查:产品作业生产周期、月产量、生产方式、产品加工的连续性、作业标准化程度、作业内容、质量要求、制定标准时间的费用等。当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确定后,还要选择作为测定对象的操作者,并向他们说明测定的有关事项等。(2) 作业标准化:由于标准作业时间是在特定条件下确定的,所以作业必须先进行标准化,然后才能制定其标准时间。作业标准包括确定特定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作业设备、作业方法等。(3) 选择测定方法:测定标准时间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特点,要根据使用目的和测定对象的作业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4) 确定宽裕率。(5) 实施观测,确定标准时间:先进行观测,求出“观测时间”;对观测时间加以评定,得出“正常时间”,然后对正常时间加以宽放,得出标准时间

14. 7S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7S管理包含下列内容:

(1) 整理:清理物品,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用的与无用的,及时将无用的物品彻底清除现场; (2) 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分类定置摆放,并加以标识;(3) 清扫:经常清洁打扫,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并防止脏污的发生,保持干净明亮的工作环境;(4) 清洁:认真维护生产、工作现场,确保清洁生产,使以上3S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5) 素养:自觉遵守纪律和规则,人人养成好习惯,依规定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6) 安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隐患,确保人身、设备、设施安全,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15. 推行7S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推行7S管理的目的是:

(1) 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工作场所干净、整齐、物品摆放有序、道路通畅,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会自然提高。(2) 改善产品的品质。优质的产品来源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地净化工作环境,能保证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提高产品的品质。(3) 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如果工作场所井然有序,必会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率。(4)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施7S管理后,能减少各类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5) 缩短生产周期,确保交货期。由于改进质量和改进生产力,必会缩短生产周期,确保了交货期。(6) 改善员工的面貌,提高企业的形象

16. 生产类型对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有什么影响?

生产类型对服装生产现场管理的影响有:

(1) 生产周期:一般生产周期短的产品,生产工序比较少,加工简单,工序管理也较为简单;反之,比较复杂。(2) 交货期:加工周期比较短,而交货期限比较长的产品,作业管理比较容易;反之,则比较困难。(3) 作业分散程度:经过各种工序加工的产品,生产场地越集中,越容易进行工序间的联系和调整,作业越容易控制;反之,则比较困难。(4) 工序的错综度:作业流程方向单一,管理就比较容易;反之,交叉多向,则比较复杂。(5) 质量稳定度:产品质量不稳定,会使作业时间不稳定,次品增加、计划不能顺利完成,使管理发生困难。(6) 产量变化:如果受销售量的影响,每个月的生产量很不稳定,差距越大,作业管理也会变得困难、复杂

17. 服装各部门对生产现场管理有什么影响?

服装各部门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影响有:

(1)销售部门

① 销售计划频繁变更;② 计划外任务太多;③ 根据客户要求,中途变更产品的规格;④ 不能按时提出销售计划,延误生产计划的制订和落实;⑤ 不符合生产周期要求的短期交货项目;⑥ 销售部门的人员直接对现场作业人员下工作指令。

(2)供应部门

① 物料供应延误;② 库存储备有的过多,有的不能满足生产要求;③ 因物料不符合要求,给生产带来困难。

(3)设计、工艺部门

① 因生产图纸或工艺技术文件延期交付,使生产安排推迟;② 因设计与工艺频繁变更,给生产带来混乱;③ 因生产图纸或工艺不完整、不统一,造成物料供应和生产安排上的遗漏或差错;④ 因使用特殊材料太多,加工方法复杂,影响作业进度;⑤ 试制还未结束,就投入正式生产。

(4)生产部门

① 计划和安排延误,计划内容有不周之处,如计划任务与生产能力存在不平衡现象;工序之间的不平衡或不衔接现象等。② 未制订信息反馈的制度或缺乏渠道,使管理部门不了解现场情况;③ 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不强,使职工处于放任状态;④ 车间布置不恰当;⑤ 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生产工人之间联系不密切,甚至处于某种对立状态;⑥ 管理部门的力量不够,把管理工作和责任推给现场执行人员。

(5)组织领导部门

① 经营方针,特别是接受订货的指导思想不妥,给生产带来混乱。如接受了技术上难以办到的订货,给设计和制造部门带来困难,使交货延误。因接受的订货任务远大于生产能力,造成不能按期交货等。② 组织领导不力而造成生产混乱,如销售、设计、物料供应、质量检验等部门之间联系不够,安排上有问题,发现和处理问题不及时;各部门不经过车间而直接向现场发布指令或提出要求,形成多头领导,使生产者无所适从。出现救急问题时,各部门不积极配合等。

18. 服装生产现场的调查包括什么内容?

服装生产现场的调查主要内容为:

① 生产现场环境状况:现场是否明亮?通道是否明确?车间的平面布置有无重复和过长的路线?生产现场是否按规定进行每天清扫和清洁?每个岗位是否出现各种各样的不整洁现象?如地板上粘着垃圾、油渍、纸屑、灰尘等;零件、纸箱胡乱搁在地板上?人员、搬运车辆在拥挤狭窄的过道上穿插而行等。② 设备状况: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机械设备是否定期维修和保养?设备运行和维修状况如何?设备故障影响生产的次数和时间?③员工出勤状况:缺勤人数和原因?缺勤人员所处岗位?缺勤给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④ 生产计划执行状况:生产现场是否按计划进行?计划有无变更?计划完成情况如何?每天的生产量多少?是否出现前松后紧,误期交货等不正常情况?⑤ 工艺流程状况:是否按生产方式和生产数量选用最佳的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工艺流程是否顺畅?有无倒流?在制品或半成品有无积压状态?作业传票及其传递方式是否搬运路线最短?⑥ 物料供应状况:物料库存情况?现场是否缺少什么材料?缺料是否及时落实补充?材料有无次品?有无取错料?是否材料供应的不足或延误等给生产造成了影响?⑦ 数量和质量状况:产品质量是否稳定?有无残次品?产生次品的原因?返工情况如何?

19. 进行服装生产现场分析包括什么内容?

进行服装生产现场分析包括下列内容:

(1) 生产现场环境情况的分析:

1每位员工是否自觉维护工作环境的整洁明亮?

2车间的布局和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工具放置是否容易领取?

3作业流程布置中材料放置场所和数量是否适当?在制品或半成品的停放时间是否过长?有无乱堆乱放及标识不清现象?

4是否为了作业进度而忽视环境管理?如地面、墙、天花板的清扫,设备、工具、道具的清理等。

(2) 生产计划编制情况的分析:

① 是否将生产计划分阶段地从长计划推进到短计划,比如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各阶段计划内容的划分是否适当?② 是否已制订月度计划?是否做出了月末加班的决定?计划变更是否频繁?③ 编制生产计划的资料是否齐全、准确?如作业标准、工作效率、交货日期、进度估计表等。④ 编制生产计划的手续和方式是否适当?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任务的承担者参与到什么程度?⑤ 生产计划是否落实到生产制造指令(如生产制造单)上?外厂订货、采购和外协计划的根据是否充分?

(3) 生产计划与其他相关计划协调平衡状况的分析:

① 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是否协调?生产或销售变动时,各以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库存调整能力有多大?② 生产计划与利润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是否协调?③ 生产计划与生产技术准备是否相适应?是否有计划地进行产品的试制和开发?④ 物料、动力的供应是否与生产计划相适应?是否考虑采用新材料?⑤ 生产计划与外协计划是否协调?是否已将厂外订货计划作为生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虑?厂内外加工的标准是否明确?

(4) 生产作业计划的分析:

① 生产作业计划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工艺流程规定的加工顺序、加工方法、作业时间以及对设备、工艺装备的要求,专用工艺设备的供应是否符合计划要求等。② 工时定额的制定是否合理?工时定额(标准作业时间)制定的方法是否适当?劳动定额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做过实际调查?生产进度计划是否与实际工时能力相适应?③ 进度计划能否保证交货计划?有无放任管理的现象?交货期有多长?生产周期有多长?是否按忙闲情况加以调整?④ 生产中工序负荷有多大?负荷调整幅度有多大?调整方法是否恰当?⑤ 材料的消耗定额和供应量计划的制订方法是否适当?是否已根据产量、产品款式、工艺方法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⑥ 厂外订货计划由谁负责制订和执行?进货进度是否与生产作业计划要求相吻合?

(5) 工艺流程的分析:

① 现有生产、工作的全过程中,哪些工艺流程不合理?作业方式和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否按生产流程的流动方向,哪些地方出现了重复路线和倒流?② 哪些地方出现了停放?包括储藏保管、停放状态、保管手段(如储存容器配备、货架配备、设施条件),寻找最佳停放条件;③ 流水线的节拍、每个工序的作业时间是否平衡?是否因个别工序缓慢而导致的窝工和堆积?哪些工艺路线和环节可以取消、合并或简化?确定经济合理的工艺路线;④ 操作者有无多余的动作、无效动作或缓慢动作等无效劳动现象?⑤ 作业传票和日报的格式及其传递方式是否符合生产管理体系的要求?⑥ 通过工艺路线查找车间的工作效率是否过低?各车间的工作效率是否稳定?

20. 现场改善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现场改善的内容和方法有:

(1) 现场实行“定置管理”,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活动,通道和休息场所不会被占用;工件的放置整齐,物流一目了然;工作场所干净,各类救援、救护设施齐全,位置明确;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建立起良好的现场环境和生产秩序;

(2) 加强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员工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按规定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保养与检修,能预先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的及时维修,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使用;

(3) 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的,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点,提高劳动效率;

(4)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账等管理基础工作,作到制度化、标准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定期检查、严格考核;

(5) 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将生产、消耗、工艺、质量、财务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6) 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觉悟高、技术硬、纪律严的职工队伍。

1.简述产品质量特性。

1.答:产品质量特性包括:(1)适用性。适用性是指产品适合使用的特性,包括使用性能、辅助性能和适应性。(2)可信性。产品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维修性。(3)经济性。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所需投入费用的大小。(4)美观性。产品的美观性是指产品的审美特性与目标顾客期望的符合程度。(5)安全性。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财产和人身不会构成损害的特性

2.品质管理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答: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品质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3)全面质量控制阶段。

3.怎样认识服装品质指标

答:服装品质指标内涵。服装品质的内含是指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款式造型,符合消费习惯及其有流行性的色彩,品质内含优异的材料、精工细做的考究做工、能满消费需求的价格、穿着合体舒适,多功能的效用及服饰搭配,良好信誉的销售服务。

因此,实现成衣品质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品质,把消费者所有愿望,最大可能地设计表现出来;制造品质,选择适当的手段及设备,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营销品质、多指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品质,也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地位等。

服装产品的品质是指服装的内在品质,外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前者包括服装商品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成分和生物特性等自然属性;后者包括服装的外形、色泽、款式、品牌、做工和材料等。

服装商品品质是买卖双方交接服装的依据,对不同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服装商品质量。服装产品要不断更新换代,精益求精;服装商品品质应适应有关法令规定和要求、适应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和销售方式。

4.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与工具有哪些

答: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与工具:(1)核检清单法。核检清单是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化质量控制方法。(2)质量检验法。质量检验是指那些测量、检验和测试等用于保证工作结果与质量要求相一致的质量控制方法。(3)统计样本法。这是指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验,从而推断总体的质量情况,以获得质量信息和开展质量控制的方法。(4)流程图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在项目质量控制中,有关分析项目质量问题发生在项目流程的哪个环节和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以及这些质量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5)抽样检查法

5.服装外发加工生产中存的哪些主要问题

答:外发加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相互扯皮、推诿。许多服装企业在选择了加工点之后,就直接发单,而未与其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交货期限、验收方式等均未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则相互扯皮、推诿,或以不付款、不交货相要挟。欲诉诸法律又缺乏证据,最后双方都受损失。(2)不能严格评估加工点。部分服装企业对如何选择、评价加工点,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准则。有的仅凭对方提供的样衣来确定,有的凭关系、印象或价格来确定,没有对加工点的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能力及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随意性较大,最终往往因加工点不能满足要求而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不能及时交货。(3)缺乏控制力。有的服装企业因人力资源不足缺少跟单人员,有的即使有,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服装企业未对跟单过程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跟单人员也没有进行正规培训和考核,导致跟单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加工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督促其整改,致使加工点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6.衬衫做工检验哪些内容

答:做工检验。各部位线路顺直松紧适宜,不可有浮线、跳线、断线现象,驳线不可太多且不能出现在显眼位置,针距不能过疏过密,依照规程;领尖要贴服,领面不可鼓起,领尖无断尖,止口无反吐。领窝留意底线与否外露,止口要整齐,领面松紧适宜不反翘,领底不可外露;门襟要直,平服,侧缝顺直,松紧适宜,宽窄一致;明袋内止口要清剪,袋口平直,袋角圆顺,封口大小一致,牢固;衫摆不可扭边外翘,直角摆要顺直,圆底摆角度一致;面线与底线的松紧要适当,避免起皱(易起皱的部位有领边、门襟、夹圈、袖底、侧骨、袖叉等);上领、埋夹收拾要均匀,避免容位太多(主要部位是:领窝、袖口、夹圈等);钮门定位要准,开刀利落无线毛,大小应与纽扣相匹配,钉钮位要准(尤其是领尖),钮线不可过松过长;打枣粗幼、长短及位置要符合要求;对条、对格主要部位:左右幅与门襟相对,袋片与衫片相对,前后幅对,左右领尖、袖片、袖叉对;顺逆毛面全件顺向一致。

7.绣花检验哪些内容

答:绣花检验。绣花针、珠片、珠料等辅料的颜色是否正确,材质、规格是否正确,是否脱色、杂色变形的珠片、珠料;绣花位置是否正确,左右是否相称、稀密是否均匀;珠片、饰品钉线是否牢固,连线不能过长(不能超过1.5cm/针)绣花面料不能有起皱、起泡的现象;绣花剪片上干净、整洁,不能有粉迹、笔迹、油污等,起针要干净。

9000 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ISO 9000的主要内容。ISO 9000系列标准共分五部分,就是ISO 9000、9001、9002、9003、9004。ISO 9000是该标准的选用导则,是选择使用标准的说明和指导,其他四部分又按两种不同的质量体系环境分成两大类。ISO 9000~9003是一大类,ISO 9004又是另一类。ISO 9001~9003是指在合同环境下用于外部质量保证的标准,也就是在契约关系的前提下,需方对供方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的三种不同模式。

9.申请ISO 9000 系统认证一般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要申请ISO 9000系列认证的企业可向质量体系认证咨询中心咨询,一般的工作程序是:申请;准备;咨询阶段;报告。申请阶段需要提供申请书,与认证方签订有关合同,准备阶段要成立组织,制定具体计划和日程安排;咨询期间要作现场调研,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质量体系的策划和指导文件的编写,直到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模拟审核;最后总结报告。在整个过程中,由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如发现问题往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直到通过。还要经过预审,最后由认证中心出具认证证书

10.企业在ISO 9000 系列质量体系认证有何作用?

答: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企业在ISO 9000系列的指导和监督下,有了环境的约束,明确了企业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增大了压力,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了ISO 9000系列及其认证,是间接向用户显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用户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度,便于与客商签约,同时也在行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产品出口避开或消除其他国家的技术壁垒,扩大出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需方来说,可以购买到质量可靠的产品,减少风险,降低了检测验收费用,加速资金的流动。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标准化工作面向21世纪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的ISO 9000族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制订出2000年版ISO 9000族标准。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在结构内容和特点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对企业贯彻标准、进行质量认证提出了新的概念。希望行业内已通过认证或正在准备接受认证的企业及时、系统地了解新标准的内容,有序、平稳地完成新老标准的转化工作

1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 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

查——

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主要有:PDCA循环工作程序的四个阶段,顺序进行,组成一个大圈;每个部门、小组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并都成为企业大循环中的小循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

12. ISO 9000 系列标准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ISO 14000系列标准概况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制订发布的第二个管理性系列标准。该委员会下分六个分会,这六个分会及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制订环境管理标准的相关工作。即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环境审核(Environmental Auditing:简称EA)、环境标示(Environmental Labeling:简称EL)、环境行为评价(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简称EPE)、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术语与定义(Terms & Definition:简称T&D)。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统结构中,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行为评价是针对组织(即制造场所)评估的,而环境标示、生命周期评估与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则是针对产品的。其中环境管理体系为核心主题,文件中仅有ISO 14001是作为组织建立与验证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其他皆是用以协助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工具

版ISO 9000 族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特点。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别,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组织,也能满足医疗器械、通信、汽车等特殊行业对标准的要求;对标准的应用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即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要求允许删减;将对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控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手段;采用“过程方法”的模式结构,逻辑性强,相关性好;更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突出“持续改进的思想”;减少了过多的文件化要求,扩大了组织自行决定文件化程度的自由度;概念明确,通俗易懂,便于翻译和使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标准明确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考虑了所有相关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将ISO 9001与ISO 9004标准设计成一对结构相同、协调一致的标准,有利于组织的业绩的持续改进;提高了与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1.成本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各种消耗或各种费用?

答: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一定的产品而耗费的资产或劳务的货币表现;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因此,成本又可理解为商品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试述服装产品制造成本的构成?

答:服装产品的成本是指服装制作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管理费用及支付给作业人员劳动报酬等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由材料费(物品的费用)、劳务费(人工费)和间接加工费三部分构成的

3.成本管理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答:就是要使企业增加利润,保证企业稳步发展。服装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实施成本控制

4.服装加工报价方法有哪些?

答:目前施行的加工费计算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预计法:确定年度工资预计总额,再与预计生产数量相除。(2)扣除法:扣除从销售到订货为止每件服装的费用和利润所剩下的即为加工费。(3)行市法:根据市场行情确定。(4)估算法(经验类比法):根据以前类似款式服装的加工费提出各种估算方案,从中选择一种方案确定加工费。(5)投标竞争法:根据市场反馈的接受价格,确定加工费在某一价位,由工厂竞争投标接受。(6)成本核算法:先确定一件服装加工花多少时间,计算每分钟价格,然后相乘算出加工费。(7)台板工缴计算法:根据工厂中量大面广的基础缝纫设备的数量来计算加工费。

5.如何利用“台板工缴法”报价?

答:台板工缴计算法计算加工费的原则是将企业内部量大面广的基础缝纫设备作为计算单位。机织面料服装加工以平缝机为计算“台板”的单位;针织服装加工以包缝机为计算“台板”的单位。“台板工缴”P的含义是每天每台基础缝纫设备应创造的价值。它与加工费U元/件之间的关系为:式中C值指工厂正常运转时每月的总开支。尽管每月支出有波动,但对服装厂来说,某一段时间内差异不会很大,基本上维持在同一水平上。

U =

6.服装生产报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服装用料的计算。 服装面料费用是服装报价中的主要部分,面料的费用由用料数量和面料单价两部分组成。(2)利税计算,利税计算都是乘以利税因子的,这种报价方式称为“总体报价”,还有一种报价方式称为“分离报价”。(3)包装、运输等费用的匡算。(4)其他费用和样衣价格。 报价时由于价格项目考虑不周,会造成报价失误

7.如何确定产品标准直接材料费、标准直接劳务费及标准间接制造费?

答:(1)直接材料费计算方法:直接材料费 = 材料的消耗量×实际价格

(2)劳务费的计算方法:直接劳务费 = 产品作业时间×标准工资率

(3)产品加工费种类很多,与产品的关系复杂,对于制造指定产品所需的费用,即为制造经费。可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①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的费用,如机油费、低值易耗品费及产品运输费等; ②与产品的作业时间成正比的费用,如动力费、燃料费、间接工人的工资等;③与产品的产量和时间无关的费用,如折旧费、固定资产税、保险费、交通费等

8.成本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成本计划主要内容是:

(1)主要产品单位成本。 它是按照成本项目,规定计划期内某种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水平,如标准产品制造成本,计算方法如前所述。(2)全部产品成本。 它包括企业计划期内各种可比产品(本企业过去正式生产过的产品)和不可比产品(本企业过去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和新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以及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3)生产费用预算。 它是按照生产费用要素,综合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全部生产费用的支出。

9.如何进行产品成本计划编制?

答: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是先编制生产车间的成本计划,再编制基本生产车间的成本计划,最后汇总全厂的成本计划。其编制计划工作通常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先由各车间编制各车间的成本计划,再由厂部根据各车间的成本计划,经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计划指标反复平衡后,汇编成全厂的成本计划

10.成本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

答:(1)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各种生产消耗和费用进行引导、限制及监督,使实际成本维持在预定的标准成本之内的一系列工作的总过程。(2)监督成本计划执行,要按照各项消耗定额和费用标准,严格控制成本的形成。(3)要坚持标准,不准超支,对发生的偏差,要找出原因予以纠正

11.用什么方法实行生产成本的控制?

答:生产现场的成本控制其关键是按生产制造单、工艺和计划进行生产,促进生产合理化。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按定额领料、用料,改进排料方法,促进原材料综合利用,实行废料分类堆放和回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2)记录并统计废次品、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3)进行时间、动作研究,改进工作方法,降低工时消耗,提高工作效率;(4)提高工时和台时的利用率,减少停工、突击赶工和加班,实现均衡生产;(5)记录、统计和控制辅助材料等的消耗;(6)记录、统计与分析设备的故障损失,控制设备故障率和维修费用;(7)控制在制品、半成品的占用量;(8)分析和控制在制品、半成品的堆放及流动路线。凡是直接、间接造成工费消耗和资金占用的活动,都应在成本核算和控制之列

12.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降低直接材料费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物料的利用率:(1)改进取料、下料;(2)改进排料的方法;(3)有效利用余料、边角料;(4)改进管理方法;(5)提高加工的准确度。二是降低材料的价格:(1)规定适当的采购量;(2)规定适当的采购价格:在有外协作加工件的情况下,应根据标准成本的计算方法核算外协作加工价格,以此作为核定外协作加工价格的基准

13.如何对产品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答:成本差异分析是通过计划成本(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以及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促进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

在稳定品种的生产中,成本差异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材料消耗费用的差异,二是作业效率的差异。前者与材料费有关,后者与劳务费有关。服装厂生产时,主要是对工时进行控制,因此,计算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差异,寻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14.如何通过节省服装面料用量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答:(1)充分利用面料的利用率与省布率的关系。(2)有效利用裁床的长度,既然裁床越长,减少布尾的消耗量就越多,但并不是裁床越长越好。(3)考虑到混码后服装的件数。(4)利用纸样工程修改纸样。一件衣服所需的布量是由纸样决定的,所以通过修改纸样的开头也可节省面料

15.什么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包括哪些内容?

答:质量成本是产品由于质量原因造成损失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支出的一切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成本。而运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推荐访问:特殊性 简答题 精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