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波市国土资源工作总结报告今年以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双保双服务”专项行动为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土总结】2012年宁波市国土资源工作总结报告【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12年宁波市国土资源工作总结报告
今年以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双保双服务”专项行动为工作平台,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勇于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积极参与宏观调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规划布局和指标争取管理。以市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和“双百”项目用地保障为重点,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执行更新工作,规范做好规划局部修改调整工作,为项目用地报批落实规划空间。全年批准规划修改调整方案152个,涉及108个镇(乡)、街道;完成2013年中心城区一次性用地报批规划修改上报工作,落实规划空间约900亩。积极争取省级规划预留指标,努力拓展用地空间,全年我市成功争取使用省级规划预留指标项目共计12个,涉及规划新增建设用地8473亩,比去年增加145.9%,核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5627亩,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年度计划指标精细化管理。通过积极向国土资源部、省厅汇报争取,在国家从严控制的情况下,我市今年仍获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025万亩,超过去年水平。其中,获得国家追加指标5000亩,占全省追加指标的1/6,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继续坚持“市级统筹保重点、切块下达保一般”的原则,强化指标批后评估监管,科学分配市级统筹和切块下达比例,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其中,市级统筹指标比例为50%,合计安排项目114个,新增建设用地1.6万亩,较好地保障了市以上基础设施、社会公建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单列5%共计1800亩作为小微企业用地专项指标下达给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三是强化项目用地报批服务管理。推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各项服务制度,加快项目用地预审和报批速度。截至目前,我市共计完成农转用报批新增建设用地3.69万亩,其中农用地3.5万亩(耕地2.91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总量的91.8%、94.1%和97.3%。72个“双百”项目中,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到位的,全部实现“应保尽保”。2012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已通过国务院批准,总用地1.0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6961亩,创历史新高。另外,上报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和500KV市北变2个单独选址项目,面积458亩。
四是强化项目用地供应管理。科学编制2012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深入开展“进村入企、一线服务”活动,现场商讨和解决土地出让、权证管理和融资抵押等方面问题,不断提高土地供应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已供应土地8.42万亩,其中出让土地3.33万亩,成交出让金391.37亿元。通过努力,“六个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完成供应。同时,坚决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任务。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39宗,面积1556亩,任务完成率为149%,居全省首位。
二、严格保护耕地红线,连续十五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刘奇市长与县(市)、区政府一把手在年初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签订2012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政府首长负责制。起草了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文件,完善2012年政府工作目标国土资源方面考核体系,由原来单一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调整为集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违法用地查处三项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考核,考核分值也由原来的2.3分提高到3.3分,切实强化和落实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共同监管责任,努力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顺利通过省政府关于我市2011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
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工作措施落实。积极推进耕地管控性保护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299.97万亩,落实了上级下达的295.4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达到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认真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3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标准农田置换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标准农田置换1.66万亩。
三是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积极推进耕地建设性保护工作,加大表土剥离和围涂造地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省“百万”造地保障工程,确保省市任务的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经通过市级验收开发造地项目68个,垦造耕地3.4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48%,市下达任务数的103%。慈溪徐家浦、象山道人山、宁海下洋涂围涂造地项目进展顺利,有望缓解明年市本级和有关县(市)、区的占补平衡压力。积极做好市外耕地指标的调剂工作。全市从衢州、丽水、台州共调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04万亩,争取省统筹指标1430亩,与市外签订的指标调剂协议4万亩左右,连续十五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四是强化卫片执法检查和例行督查整改。全面推广运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系统,加大违法案件的巡查和查处力度,切实保护耕地。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新增国土资源违法案件213件,罚没款1834.19万元,拆除构建物4.9万平方米,没收构建物9.1万平方米,建议党纪处分2人,刑事案件移送7人。充分运用年度变更和遥感监测技术,积极做好2011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目前,补办、复耕后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为4.99%,连续三年实现“免约谈、零问责”。发现的1435宗违法用地非立案查处296宗,立案查处1139宗,共罚款5189.5万元,没收土地面积38.5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96.403万平方米,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违法责任人142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17宗,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4人。例行督察整改工作进展顺利。例行督察发现的4方面67宗违法违规问题全部得到了整改,江北、镇海全部通过交叉验收。截至目前,已追缴土地出让金2.6亿元,收缴罚没款242.86万元,复耕土地79.34亩,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11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人,较好地规范和维护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三、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实现新突破
一是积极开展荒滩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试点工作。今年来,紧紧抓住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政府合作契机,根据我市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多次进京赴省进行汇报、沟通和衔接,努力争取纳入荒滩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部省合作试点。通过努力,我市成功被批准成为国土资源部试点城市。该试点的成功争取,为我市拓展发展空间8.36万亩(荒滩约7.05万亩、低丘缓坡约1.31万亩),有力解决了我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减少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优化了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探索了新途径。
二是积极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专项行动。从今年9月份开始以“奋战一百天,盘活七万亩”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建设用地有效供给。截至目前,全市共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6.54万亩,完成任务的109.01%;处置“供而未用”土地1.16万亩,完成任务的112.18%,超额完成了省、市政府各项任务。按照省任务来计算,我市“批而未供”土地完成量是省任务的292.21%;盘活存量土地数2.2万亩,是省政府任务的693.09%。2006年以来的现状闲置土地处置率为85.38%,前三年新供土地按期开工率为95.1%,均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根据省厅通报,我市前三年总供地率位居全省第一。该项工作,无论是工作的开展还是工作的成绩,均走在全省前列,获得夏宝龙书记、王辉忠书记、王建满副省长、刘奇市长、寿永年常务副市长等多位省、市领导的批示表扬,为我市今明两年的项目投资、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工作探索。全面部署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联创活动,海曙、江东、奉化、宁海、象山、慈溪等6县(市、区)全部达标。全面落实产业用地履约保证金、出让合同履约认定和完全产权的分阶段权证管理等契约化管理相关制度,积极营造“亩产论英雄”氛围。据统计,全市按产业用地新政要求共挂牌成交87宗产业用地,面积2893亩,共收取开发建设履约保证金7452余万元。借鉴广东省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我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同时,依托市“三思三创”办平台,全力攻克徐家漕地块遗留十年之久的开发难题,开创段塘立交项目储备直接参与城市基础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做好城市土地储备工作。做好了徐家漕、协和地块等地块的收储工作。市本级全年共收储土地12宗、1228.8亩,融资10亿元,完成计划的100%。
四是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完善相关政策,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拆旧复垦管理,积极引导农房“两改”和农民建房等新农村建设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利用结构。截至目前,2011年8000亩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全部落实,共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市级审查113个,申请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8071亩。2012年1万亩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已分解下达和落实。
四、强化整合提升,地质矿产服务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扎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根据新一轮市、县两级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合理制订年度采矿权出让计划,扎实推进机制砂发展相关工作,积极主动保障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强化市级采矿权有形市场建设,规范矿产资源交易行为,全年共出让采矿权11宗,共投放资源储量8294万吨,成交总额2.2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持证矿山总数为144个。强化市采矿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宁波市采矿权交易办法》;扎实推进机制砂发展相关工作,加强采矿权批后监管工作,储量动态监测实现了全覆盖,按时保质完成了2011年固体矿山和热矿水的年检年审。
二是扎实推进地质找矿工作。浅层低温能的调查评价项目通过最终成果验收,成果显示宁波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深层地热勘查实现重大突破,杭州湾层状地热勘查取得成果,出水温度达到53.5℃,水量528 m3/d。农业地质环境外业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全市辖区1:25万农业地质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地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扎实推进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四边三化”行动,全市共24个矿山列入“四边三化”行动。继续开展第一轮废弃矿山治理,全市222处列入第一轮治理的废弃矿山,已有211处完成治理(其中今年完成治理3处),治理率达到95%,圆满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绿色矿山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今年新完成绿色矿山创建7座,正在创建8座。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绿色矿山创建30座。废弃矿井治理成效明显,全市22处废弃矿井,已有18处完成治理,4处正在治理,治理率82%,其中余姚市、北仑区全面完成废弃矿井治理任务。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市首个地质公园——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已成功揭碑开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宁海伍山石窟国家矿山公园已完成揭碑开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扎实推进地质监测工作。启动“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以宁波平原为中心,延伸至各县(市、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监控面积达2280平方公里,全年共完成水位观测任务2.38万次。积极推进“宁波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开展“宁波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宁波市区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调查与评价”等课题,推进地上—地下可视化模型研究,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坚持为民服务宗旨,群众根本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一是全力推进征地拆迁阳光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征地拆迁阳光工程建设,严格落实“五公开”制度,做到政策、电话公布到位、程序规范、补偿安置及实物公开公示、村发展留地安置政策等落实到位。加大督查力度,对11个县(市)区和4个管委会的征地拆迁阳光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下发了整改意见书,各地切实加强了整改。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市本级(三江片区)征地补偿标准由市政府发文重新公布。各县(市)、区除北仑、东钱湖调整之外,都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了重新公布。同时,根据“三思三创”活动要求,积极搭建平台,强化工作协调,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全年征收集体土地825亩,拆迁住宅和非住宅建筑面积51.68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安置房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工作任务。
二是全力推进行政复议诉讼和群众信访化解工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理顺案件办理机制,妥善处置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截至目前,市本级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7件,办理行政诉讼案件21件,创历年之最。同时,狠抓初信初访和敏感时期信访调处,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活动,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截至目前,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受理群众信访共1559件,同比下降2.2%。其中,受理群众来信745件,比去年同期下降6.99%,重复信237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5%。
三是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工作。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局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受理办理工作,加快职能转变。局窗口集中统一受理审批服务事项从16项扩大到24项,各业务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不再直接受理审批服务事项。大力推行权力阳光运行,开展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先后完成了24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的补充与完善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基本建设项目“6+1”、“9+X”会商会审活动,积极开展了事项办理提速增效服务。通过先后两次提速,所有进窗口事项的承诺时间与法定办理时间相比,平均提速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70.1%,平均每个事项实际办理时间3天左右。截至目前,市本级共受理各类土地登记3.5万宗,保持了“无差错、零投诉”的佳绩。
四是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出台了《宁波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镇”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进“五到位”国土所创建活动,全市应创的54个所,已有48个完成创建。完善了市、县、乡、村、点的五级群测群防体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力度,圆满完成5座自动雨量监测站建设,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科技水平大大提升。推进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完成工程治理14个项目,搬迁避让已有9个完成新房建设,5个正在实施。全面完成象山县尖岭头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防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海葵”台风期间,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科学防范,特别是做好朱敏村滑坡险情处理,取得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重大胜利。
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国土资源业务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以“智慧国土”建设为平台,加强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完成2011年全市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影像数据、规划数据库等的汇总与更新入库,丰富了“一张图”核心数据内容。同时,建立了工作进度网上公示平台和季度通报制度,创新了业务监管方式。启动了行政业务规范化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数字地籍调查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充分准备,部署到位,落实经费,保障到位,建立周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系统建设,督促各县市区确保年底保质保量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预计至年底,全市可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同时,全面推进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完成建制镇数字地籍调查,城市和农村调查已接近尾声。此外,圆满完成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
三是做好调控监管工作。建立和规范全市国土资源工作数据统计体系,建立数据的月报、季报、年度公报和快报工作制度,形成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土资源政策建议,为领导参考决策提供依据。创办了《调研与思考》期刊,搭建交流平台,加大国土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调研工作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全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改变了我局多年来课题调研成果市级层面无奖项的状况。
四是加强财务管理和政务运行。积极做好部门预算和大额资金调度工作,强化财务审计,厉行经费节约,推进财务管理。强化办公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正常运作。加强宣传策划和组织,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积极做好网上舆情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市本级公开信息3054条,反馈并处理网上舆情369条,市局网站被市政府评为十五佳。
七、坚持党务与业务有机交融,干部队伍建设焕发新气象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局党委会议事规则》、《局务会议议事规则》和《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决策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市局全年召开局党委会19次、局务会议12次、局长办公会8次,审定和出台一大批相关工作制度和政策,解决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局党委的部署,对16个县(市、区)局(分局)领导班子建设。落实措施,抓好基层国土所建设。
二是加强干部培训和选拔任用工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引领国土资源系统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年初培训计划,抓好干部队伍培训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据统计,全年组织各类培训30多次,人数达到3000多人次。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人物宣传力度,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同时,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组织做好有关县(市)区局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的选拔考察工作,努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三是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局电子政务平台开设理论学习园地和廉政建设专栏,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作用,局勘规院青年突击队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积极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活跃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获得市直机关文化艺术节组织奖。积极参加和承办省国土资源系统首届运动会,以102分的总成绩名列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并获得优秀承办单位奖,圆满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局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情况定期汇报制度,严格落实“三书两报告”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意识。通过开展保持党员干部纯洁性分析检查活动、从政道德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开设廉政建设栏目、《廉政准则》自查自纠活动、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等活动,深入推进廉洁从政教育。深化“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规范土地、矿产资源出让交易和监管。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组织开展风险防控“回头看”,坚持对重大事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积极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村入企帮扶”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干事对账”制度和程序,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完善了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严格实行“四条禁令”承诺制,加大治理“庸懒散”和狠刹“吃拿卡要”歪风,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
通过全系统国土资源干部的辛勤努力,今年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当前我市国土资源工作仍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困境”和“双重压力”,还存在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违法用地高发、土地利用粗放、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等问题,亟需花大力气予以解决。2013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敢于担当、勇破难题,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