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文学经典价值和意义论文

时间:2022-06-30 13: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文学经典价值和意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文学经典价值和意义论文

 

 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摘要:

 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走进任何一部经典都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将从挖掘文学经典的价值以及文学经典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角度出发,阐述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关键词:

 文学经典;价值;意义

 经典是人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成为时代生活的写照。由于这个缘故,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决不平庸浅薄,也决不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我们信手拈来若干例证,就可证明此话不虚。就说世界上许多伟大民族在摆脱蒙昧之初创造出的经典吧――中国的《诗经》,印度的《吠陀》,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希腊的《伊利亚特》……当时每个民族都以经典中焕发的精神开拓了文明之路;若以个人而论,则有众多奠定民族文化根基的巨人――中国的诸子,印度的游吟诗人,希腊的七贤,以色列的摩西……后来的每个世代都是靠他们的精神乳汁成长壮大起来;再若以作品而论――面对繁若星数的经典,有人说,荷马是诗人之王(但丁);有人说,谁要了解西方思想史,就到柏拉图著作的注解中

 去寻找吧(怀特海);还有人说,宁可舍弃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卡莱尔)……说得严重些,后来一切重大的文明进展,何曾脱离过他们的影响?

 为了这些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理由,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并重读经典――无论我们内心的世界多纷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至于经典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益处,相信是众所周知的。

 一、文学经典具有历史内容的概括性和预见性

 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可以知微见著,举一反三。我们读但丁的《神曲》,不仅会了解到诗人生活时期欧洲的思想风貌,而且会感受到但丁之前欧洲的变迁和但丁之后欧洲的前途,因为这位先知诗人不仅在诗中对历史做出了审判,而且对未来做出了暗示,就连他的一生也在彰显未来的资产阶级历史命运――浪漫的少年,激昂的青年,先是与封建王权斗争,后又与教会势力斗争,最后以世界公民的姿态终其一生。从他的经典创作中,后人得到过巨大的教益和启迪。

 二、重读经典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取法捷径的意义

 文学经典对事实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具有哲学概括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我们将受益终生。历史发展的方向,按照实际的情形,既是多元的,又是相对一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在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那里,已经大致经历过。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大体可以在发达国家的思想演进中找到前驱。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世界文明,就会发现,日常显出很多差异的现象,在宏观的视野下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因此,中国理当丢掉包袱,以中外经典为镜鉴,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的发展都能少走弯路,多取捷径,在经典的指引下掌握自己的历史命运。

  三、经典作品对提升人的历史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名列经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满真知和智慧。因此,经常把玩经典,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都有巨大的益处。之所以如此,因为诗格高于人格,经典超乎俗作。我们看到,东方的经典,不知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男子(如大量咏史之作),兰心慧质的女子(如许多遣怀之作),西方的经典,不知激励了多少盖世的英雄(如拿破仑与华盛顿),变革的哲人(如马克思与埃斯库罗斯),近代以降,东、西方经典的交流甚至逾越了国界,使每个受到较高教育的人都兼得了东、西方经典的熏陶。

 四、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本人也有望成为经典作家)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他还提出将本国的经典与外国的经典相比较,从而做出客观评价的主张,这对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中国社会目前正当深刻转折之际,要开拓崭新的历史方向,建设现代文明,不可须臾脱离人类以往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能否在这伟大历史机遇中出色完成继承经典、发扬经典的任务,确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从以上诸端可以见出,经典,乃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认识到经典之可贵,树立起超越经典的信心,才能正确对待古今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枉自菲薄。为此,笔者愿与读者共勉:重读经典,舍近求远,知微见著,登高临渊,使古今彼此参悟,中外相互借鉴。

  当然,我们认识到了经典的意义与价值之后,在阅读经典之前,首先还是要知道什么是经典,如何批判经典。如果您看到,除了您之外,大家都在不断地重温、讨论、赞誉、感激某些著作,如果您从一个时代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些著作更重要的著作,如果有一本书,您读过之后就终生难忘且不断为您提供精神食粮,那么您就可以断定,您遇到了经典!而一旦您又善于将自己置于自然中正确的地位,善于鉴别经典之得失,寻根溯源,渐行渐远,必定能够发现经典之真谛,大道之蕴涵。(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2]维戈茨基著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价值学”是由 20 世纪法国皮埃尔和德国尼古拉·哈特曼创立的。价值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科学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领域。此外,马克思建立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价值理论,也极大地丰富了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料,为人文科学价值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一般学者认为,“文学价值是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方式之一的文学创作活动的成果,其中蕴含着人类审美活动的一定的精神模式,而其核心则是人类的审美价值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其本身即对文学活动以及活动主体的方式具有规范性作用。”因此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都会受到文学价值的规范和制约。

 当下中国文坛,阅读群体需求多样化和创作、批评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文学价值复杂化、无序化、多元化。面对如此现状,是非常有必要去建构一种合理的、健全的文学价值体系,以发挥其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学的期待、价值的肯定和

 精神的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完整的发展。

 一、回顾 20 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价值取向的发展状况

 20 世纪以来的文学既坚持自身内在的审美价值,也追求着外在的功利价值。20 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因此文学创作不仅重视其文学审美价值,更加追求的是其社会功利价值。当时的人“期望以文学为手段唤醒民众,摆脱‘亡国灭种’的危难,实现民族国家的自立与强盛”。这种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命运,其二是寄托文学来改变国民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文学成为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没有发挥特有的审美价值功能。改革开放后,文学价值才开始了回归和重新选择的历程。文学渐渐摆脱以往过激的价值取向,重新发现人性。文学开始重在表现人内在情感追求,积极地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到了 80 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促使了文化的开放和多元。有学者认为“多元只是一种现象,而从价值取向的主体方面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两大主导倾向:一是文学继续担当社会历史责任,向着现实人生的广度和深度‘突围’,文学价值意义和艺术追求体现在介入历史变革中。一是文学向自我、生命本真深入,向着内心世界‘突进’,遂有各种自我体验、私人化的表现和生命意义的探索。”90 年代,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文学走向一种私人化的写作,更加注重人自身内在情感的体验。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作为文学价值体系中的客体文

 学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市场化、传播媒介和途径的网络化,文体样式的多样化、开放化。

 这些变化,虽然极大地满足了当下读者的多方面的阅读需求,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评判。

 当下中国文学阅读中,存在读者阅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人化,作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迷惘现象。这一方面是受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方面是受到读者和作者的私人化的价值追求的影响。

 处于这样生态下的文学,该以何种价值来引导人们去追求更为高远的价值目标?是值得当下的人们去重新思索的。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面对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文学价值理论越来越无法对之进行简单的价值定位。当下中国文学受到全球化语境、电子信息时代、中国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多元选择、精神多样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面临着许多与“价值”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在肯定和否定之声中已经走过 60 多个年头,必然要面临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找当下文学的价值定位,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的使命。中国文学界对当代文学评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比如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再也没有好的文学”的指责,近年来关于顾彬“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辩论等等。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种种的质疑之声,人们开始正视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出更加合理的文学价值定位。这场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说的机会和场合,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不同的视角。

 二、一场关于“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讨论

 在 2009 年,辽宁日报推出的长达数个月的关于“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大型讨论活动。这场活动,试图在众多学者、作家、出版家、编辑家等人中寻找到当代中国文学价值的定位。在这场最为集中的他审和自审的过程中,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文学现状,包括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这场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说的机会和场合,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不同的视角。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重估,有肯定之声,也有质疑之声。分别以陈晓明和肖鹰为代表。陈晓明说“这个时代的文学让我感到骄傲。”陈晓明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三十余年研究的批评者,他认为新中国建立 60 年来的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并不是与鲁迅、沈从文所处时代的中国文学的高度相比较。对当下文学提出质疑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文艺批评家肖鹰,他持一种“中国文学在走下坡路”的观点。针对陈晓明的高度说,他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观点。他认为,中国广大的读者对当代文学普遍的不满,大多读者认为当代文学作品不够介入当下现实的生活,缺乏感动人心的元素。此外,他分析了文学生存的外部条件,作家的创作能力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问题,来解释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没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活动中,除了肯定和质疑之声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涉及传统文学是否走到了临界点,对八十年代文学和网路文学的不同态度问题,对作家创作能力的质疑以及评判文学的标准问题等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文化之一的文学,出现了传统文学

 危机,有人称之为“临界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顾斌这类不看好当代中国文学的,很多学者认为,他们忽视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面对传统文学的失落,网络文学正在蓬勃的发展。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不适合网络文学,可新的评价体系又没能得到及时的建构。因此,需要文学批评理论加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建设, “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网络文学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出完整的网络文学研究理论体系,提供有效的网络文学研究范式”。这样才能对网络文学进行更好的价值评价、定位、指导。

 当下很难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高低做出完备准确的判断,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写作能力受到了质疑。一些人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缺乏一种文学坚守精神,容易受到市场、文学观念、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大众阅读兴趣的影响,只是对西方写作方式粗糙的模仿复制,相对于内容的完整丰富更加重视形式的创新,对生活中人性挖掘很深却猥琐,失落了文学中崇高和美的表达。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中国当代的时代语境、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与作家的创作态度和价值选择有关,是选择创作更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还是选择创作更加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对此,作家应以何种态度进行创作成了关键点。

 在这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活动中,数十位学者、作家、出版家、编辑家等人从各自的角色出发,来评说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存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危机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中国文学价值具有多元性,但缺乏主导性的价值体系,因而引发对文学发展现状、方向、前途的迷茫和焦虑。多元性的文学价值选择之间的迷失和冲突在当下的文学领域日渐凸显,文学价值的重建问题也就成为当下文学理论界不可避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重建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体系的几点建议

 有学者这样阐释体系的重建:“文学自身价值体系重建,是指侧重于对文学本质、属性、功能,文学表现对象、语言、创作方法、接受等文学本身的价值理论问题和实践中的价值问题的重新认识和体系建构,包括对文学各具体门类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特性和价值属性的重新认识、界定、评...

推荐访问:浅析文学经典价值和意义论文 浅析 意义 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