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游戏故事”撰写(幼儿园老师教研培训),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 教师培训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游戏故事”的撰写
一、游戏故事的理论基础 * 游戏故事即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
*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够清楚地展现儿童的长处和兴趣。
什么是游戏故事 顾名思义,游戏故事首先必须是一个故事,有生动的情节和教育启发意义。讲述人以观察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来分享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一个自发行为,故事的对象可以是孩子本人,也可以是家长和其他教师。
游戏故事的主角是处于游戏当中的孩子,故事的语境是孩子游戏过程中有意义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因素。因此通过研究故事的人物、事件、语境等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有效地分析孩子的游戏与成长过程,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游戏故事的独特内容:
* 游戏故事与单纯的“有关游戏的故事”或者教育故事有着显著不同。
* 游戏故事记录的一定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自发行为,也就是说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情况下儿童独立开始的一种游戏行为,有时甚至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发现。
* 故事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记录孩子在这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首创性、意图性、目的性,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游戏故事的宗旨是发现孩子学习和成长中好的一面,所以切忌有任何消极暗示。
二、游戏故事的关键要素 * 首创性:指孩子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条件下自动发起游戏行为。
* 参与度:指孩子对游戏对象和游戏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感兴趣程度。游戏故事所
要描述的游戏过程一般以孩子为中心,学与玩儿相结合,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
* 目的性:孩子表现出鲜明的意图和目的,为了达到目的自己寻找方法,引领整个游戏过程。
* 表现手法:指再现整个游戏过程的一系列手法,包括图片、录像、文字等方面的策略,用于构建完整的游戏故事。
* 辅助手段:教师为孩子的游戏提供种种帮助。
* 反思:教师将游戏故事用作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孩子的游戏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有所感悟,用于进一步教学
和与家长的沟通。
三、游戏故事的基本框架 游戏故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 游戏实录——教师对儿童游戏观察,记录下来“哇”的时刻或“魔
法时刻”(文字和照片)。
* 幼儿行为分析——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存在行为的分析、评价和反思,如:我认为我在这个情境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关于 xx,我今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成长。
* 支持策略——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制定游戏的计划,如:我还能做些什么,以支持促进和拓展儿童的学习。
四、如何撰写学习故事
怎样才算一篇好故事?
故事不是案例分析,也不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它必须遵循叙事规律。
撰写游戏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好叙事时间,记录一些重要的时刻。这就要求老师们具有独特的慧眼,分辨出孩子游戏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选好了,我们便要着重关注细节。在这些瞬间孩子有怎样的举动、语言乃至表情,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其他孩子都有什么反应,孩子们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细节包括现象,也包括感受。二者务必兼顾。充分的
细节不仅能抓住读者,还能为老师的研究提供足够的材料。
* 拍照片:
写故事前要拍下至少一张记录孩子游戏状态的照片。拍下的照片越多,能够传达的内容就越丰富。余下要做的便是对每张照片做出相应的说明和评价。
* 写故事:
步骤一:故事的讲述者根据个人兴趣选取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首创行为作为切入点。建议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像“我发现……”“我看见……”这样的句式。从自身视角出发,讲一讲孩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第一人称能够真实传达讲述者自己的声音,让描述和评价更真实有效。
五、游戏故事案例分享 案例 游戏故事:《云娃娃》不哭 观察背景:
经典类绘本是以图为主的书,其语言简洁、图画优美、故事有趣,能大大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优秀经典的绘本,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不识字的幼儿也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并从中发现乐趣。4-5 岁的孩
子特别活泼好动,整天蹦蹦跳跳动个没完。他们可以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他们最喜爱做游戏、看电视、看电影、听故事、看画书等。所以这个阶段,带孩子一起看书,有助于孩子养成一生爱看书的习惯。阅读绘本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乃至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区投放了经典类绘本,让幼儿在享受经典类绘本故事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美感和审美能力。
游戏实录:
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今天小朋友甲选择了阅读区。只见你来到阅读区前,脱下鞋子,双脚踩在阅读区的蓝色软地垫上,直往经典类绘本的书架边走去。来到书架边,你从书架上取出金典绘本《云娃娃》,坐在软沙发上认真地逐页看起来。我继续关注着各区域的孩子们的 游戏。大约十分钟左右,我听到阅读区里传来了你的声音:“呀,是谁把绘本《云娃娃》里的一张故事画面撕坏了?《云娃娃》该多难过呀。”我寻声走去,站在阅读边。你双手捧着绘本《云娃娃》撕坏的那一面给我看,着急的表情在你脸上浮现。“想个什么办法能把撕坏的那一面弄好呢?”我用话语启示着她。坐在阅读区动物沙发上看书的小朋友乙接着我的话:“小朋友甲,可以用透明胶带粘好
呀。”“好呀,”小朋友甲对我说:“王老师,我们需要一点透明胶带。”“好的,”我点点头给你们取来了胶带。只见小朋友甲把故事书放在地垫上,用手按住破坏的那一页,小朋友乙则用两手拿着一段透明胶带小心地贴在图书被撕坏的地方,贴好后,用力按了按胶带。终于图书修好了,你们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耶,图书修好了,《云娃娃》不疼了。”小朋友甲笑着对小朋友乙说:小朋友乙,谢谢你帮我修好了图书。”“不用谢。”小朋友乙坐在动物沙发上继续看起绘本故事。小朋友甲也高兴地拿起《云娃娃》坐到她原来的动物沙发上看起书来。
幼儿行为分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5 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友爱、互相帮助,弱小的同伴与自己一样是有自尊的;懂得关心弱小的幼儿,能够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做到关心弱者。”小朋友甲,从你发现绘本故事《云娃娃》里的一张画面被撕坏了着急的神情中可以看出:虽然故事书是无生命的物体,但在你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你对被撕坏的故事书产生怜悯之心,说明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小朋友乙呢,从你主动出注意帮助小朋友甲修补图书的过程中,看得出你不仅聪明会想办法,同时也是一个很
有爱心的孩子。老师为你俩的爱心行为点赞。
支持策略:
小朋友甲和小朋友乙的这一爱心表现是你俩道德意识不断增长的重要表现,真棒!同时也给我带来启示: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遇到很平常的、非常熟悉的、真实的事件随时都在发生:如:小朋友摔倒了、生病了、老师嗓子哑了、妈妈手割破了等等,这些也都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大好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情境来培养并强化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如果我们老师能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等于随时随地在为幼儿提供做出友善、助人行为的实践机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幼儿的爱心一定会得到不断强化、巩固,从而形成稳定的品质。
游戏故事:
* 促进幼儿快乐发展 * 支持教师快乐成长 转变儿童观并落实行动,游戏故事的重要特征是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
促进对教师儿童发展理论及《纲要》、《指南》的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