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管理-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模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产品名称)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XX 公司 二〇××年××月(宋体小初)
(宋体三号)
(产品名称)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B12-F-VX.X
编制:
( 系统设计师 )
日期:
审核:
( 项目技术负责人 )
日期:
标审:
( 单位项目管理员 )
日期:
会签:
( 可靠性保证师 )
日期:
批准:
( 单位技术负责人 )
日期:
(宋体二号)
(宋体小二)
(宋体三号)
(产品名称)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B12-F-VX.X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标审:
日期:
会签:
日期:
批准:
日期:
(宋体二号)
(宋体小二)
(宋体三号)
1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1 产品概述 XXXXXXXX 2 引用标准和文件 GJB451-1990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897-1990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术语 GJB1181-1991
XX装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通用大纲 Gm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GJB1378-1992
装备预防性维修大纲的制订要求与方法 GB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 GJB2961-1997
修理级别分析 GJB3872-1999
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 3 总则 4.1 保障性工作目标 在研制 XXXXXXXX( 产品名称 ) 的过程中,开展保障性设计和管理工作,保证该系统在寿命周期费用约束下实现完好性目标的同时,为系统的综合保障提供支撑。
4.1 保障性工作要求 1) 在方案阶段确定系统的保障性要求;
2) 在系统研制过程中进行保障性设计;
3) 建立经济而有效的保障系统,使系统装备获得所需的保障。
4.1 基本原则 1) 将电台保障性要求作为性能要求的组成部分;
2) 充分地进行保障性分析,权衡并确定保障性设计要求和保障资源要求,以
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满足电台完好性要求;
3) 在规划保障资源过程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强调标准化要求;
4) 尽早考虑停产后的保障问题。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2 4 保障性要求 4.1 定量要求 1) 维修级别为 XX 级;
2) 任务可靠性:
MTBF ≥ XXXXXXh ;
3) 可维修性:
MTTR ≤ Xxmin ;
4)
可测试性:故障检测率 Psr1≥XX%,故障隔离率 Psr2≥XX% 4.2 定性要求 1)
XXXXXXXX(设备名称)系统对外接口应采取标准化的设计规范;
2)
XXXXXXXX(设备名称)系统开展可靠性、维修性、运输性设计。
5 保障性设计、分析与评价 5.1 使用保障方案 5.1.1 展开与撤收保障方案 按一般装备要求进行。
5.1.2 系统战斗准备保障 本条无特殊要求。
5.1.3 能源供应保障方案 本条无特殊要求。
5.1.4 装备包装、贮存和运输保障方案 系统各装备的包装、贮存和运输应满足 [1998] 装舰字第 130 号文《舰船设备包装、装卸、运输、贮存、安装、维护暂行规定》的要求。
5.1.5 使用人员训练保障方案 在系统交付用户使用时,在使用现场集中人员进行系统的原理、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保障的培训,使用户更好掌握系统保障方法。
5.2 维修保障方案 系统寿命周期的维修保障方案采用用户日常维护、定期检修、设备承制方根据用户要求或定期到现场维修等多种方案结合,保证系统寿命周期的完好性。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3 6 保障性分析及保障资源规划 6.1 保障性分析 6.1.1 FMECA 维修性信息分析 FMECA 维修性信息分析是对每个潜在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用以检测该故障的方法及修复该故障所需采取的措施,它为维修设计、维修计划分析、保障性分析、以可 XXXXXXXX (设备名称)的 FMECA 维修性信息如表 2 所。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4表2
XXXXXXXX(设备名称)
的FMEC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表 序号 号 产品功能 标志 功能 故障模式 故障 原因 任务阶段与工作方式 故 障影响 故障检测方法 补偿措施 严酷度类别危害性 等级 备注 局部影响 高层影响 最终影响 1 XX 模块
2 XX 模块
3 XX 模块
4 XX 模块
5 XX 模块
6 XX 模块
7 XX 模块
8 XX 模块
9 XX 模块
10 XX 模块
11 XX 模块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5 严酷度:Ⅳ(轻度的,会导致非计划性维修); 危害性:D(很少发生),E(极少发生)。
6.1.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 维修分为预防性维修和排除故障维修。预防性维修在基层级和储存仓库进行,排除故障维修按三级维修规定进行。系统在正常使用时一旦出现了故障,及时进行检修,以防故障进一步扩大。
a) 预防性维修 1) 维修目的:预防性维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而进行的维修,预防性维修有计划地进行,它包括定期的测试、监控、保养和检查。
2) 维修周期:一般为三个月。
3) 维修内容:基层级日常维修的内容为检查系统各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清洁;紧固件有无松动;备附件是否完整无缺;加电检查时,系统在各种工作种类下是否能正常工作;系统存入仓库前检查各包装箱外观是否完好,备附件是否齐全;储存期内定期(一年)开箱加电检查系统各部分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出仓库前检查包装箱外观是否完好,备附件是否齐全。
4) 维修程序和方法:基层级日常维修的程序和方法(见表 3 )。
表3
基层级日常维修的程序和方法 序号 维修程序 检查方法 1 系统装备外观完好、清洁 目测 2 系统装备的对外接口完好 目测 3 加电检查各工作种类正常 按使用手册操作 4 系统装备包装箱外观完好 目测 5 备附件齐全 目测 b) 修复性维修及维修方法 1) 基层级维修:基层级维修仅对系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和更换小的零件,一般通过目测检查故障,不作细致的维修和诊断性的检查。
2) 中继级维修:中继级维修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检查、诊断和修理,使系统工作恢复正常。修复的方法包括更换失效的模块、零件或元器件。中继级维修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判断、修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6 复或更换。常用工具和仪表如下:
数字万用表、示波器、音频信号分析仪、频谱仪、网络分析仪等;
连接电缆:维修电缆、测试电缆;
各类螺丝刀、镊子、烙铁。
3) 基地级维修:基地级维修是维修的最高级,通常是进行大检修或重新装配,基地级维修一般在 XX 的维修中心或在工厂进行。维修的一般方法如下:
脱离系统法:脱离遥控,脱离外接终端及电台等;
故障分离法:将各组成单机与系统分离,单独测试,逐级检查;
单元替代法;
信号电压测量法;
电压测量法;
故障压缩法;
单元替代法;
输入干扰法;
信号逐级监听测量法。
6.1.3 维修级别分析 系统维修分为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三个维修级别。
基层级维修通常不需要专门的测量仪器和仪表,只需具备一般的拆装工具,例如:十字起子、一字起子、尖嘴钳、斜口钳、剪刀、镊子等。
中继级维修所需的测试仪器见表 4 。需具备一整套拆装和焊接工具。
表4
所需的测试仪器 名称 型号或要求 数量 示波器 HP54645 或相当的 1 音频信号分析仪 HP8903B 或相当的 1 万用表
FLUKE 17 或相当的
1 频谱仪
HP8920A 或相当的
1 网络分析仪
ZVB8 或相当的
1 基地级维修所需的测试仪器除需表 4 规定的项目外,还需具备 GB/T 6934-1995 标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7 准所需的测试仪器,以及一整套拆装和焊接工具。当条件不具备时,建议将系统或单机运回工厂修理。
6.1.4 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 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作好设备工作内容及状态记录,并注意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同时作好维修记录。
6.2 规划保障 6.1.1 规划使用保障 对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要定期对设备通电使用工作,保证设备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
6.1.2 规划维修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出现异常时及时排除,以防故障进一步扩大。
6.1.3 规划保障资源 本系统的保障资源没有特殊的要求,为通用的保障资源。
6.1.4 人力和人员 基层级维修的人员所需的维修技术水平一般是维修工作中的最低级别,只需具有对系统装备的一般维护、清洁,以及更换模块单元部分等的简单性的工作技能。
中继级维修人员应具有专门的无线电和电子电路技术知识,应了解 XXXXXXXX (设备名称)的专门技术知识,应熟练掌握系统各单元、部件的拆装和焊接方法,熟练掌握测试仪器的使用,掌握系统各组成单机的电路原理、性能指标和调试方法。培训时间为两个月。
基地级维修人员应具有专门的高级无线电和电子电路技术知识,通常从事系统的大检修、整机的拆装、性能调试和测量。基地级维修人员应全面掌握 XXXXXXXX (设备名称)的专门技术知识,熟练掌握系统各组成单机的内部模块的电路原理、性能指标、接口连接和调试方法。培训时间为半年。
6.1.5 供应保障 本系统的技术采用主流的技术,器件采用通用的、主流的器件,从来源上保证其有较长及充足的供应渠道及来源。对一些技术及工艺上有较高要求的零部件,以及采购较困难器件,列为关键件、重要件进行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供应渠道。
6.1.6 保障设备 本系统的保障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为通用的保障设备。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8 6.1.7 训练和训练保障 本系统在交付用户使用时,配备有操作培训多媒体教材,并在使用现场对操作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保证使用人员会用,能用好本系统;维修人员会判断故障部位,并能修理较常见的故障。
6.1.8 技术资料 本系统在交付用户使用时,按订购合同的要求随机配备相应的资料。
6.1.9 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保障 a)包装要求 1) 每个包装箱内要有包装清单;
2) 包装箱的盖和前壁均应有“向上”、“小心轻放”、“谨防潮湿”等字样及包装铭牌上有净重、毛重、本机编号、出厂日期等;
3) 包装清单一式二份、一份钉在包装箱外部、一份装在箱内;
4) 包装前,工厂质量部和军代表应对包装清单所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以防遗漏。
b)贮存 1) 产品应贮存于环境温度 -50 ℃~ 70 ℃,相对湿度 50 %~ 70 %,周围环境不应有对产品有影响的酸、碱以及其它腐蚀气体的库房内,并按运输标志规定向上放置,贮存期间应无强烈的机械振动、冲击和强磁场作用,贮存期为二年;
2) 产品在装运过程中应防止曝晒雨淋、剧烈震动,不允许在开箱情况下进行运输。
c)标志 1) 机器的铭牌和说明应采用印制、照相等方法加工,在使用过程中要能很好防潮、防污、防磨损。产品铭牌应标出下列内容:
设备型号
设备名称
制造厂名
出厂日期
2) 标志 ( 元件、信号、标签等 ) 要清晰,字迹清楚,安装在易于观察的位置,使用过程中要牢靠;
3) 每部机器应有工厂质量部印章和封印。
XXXXXXXX 保障性设计分析报告
9 6.1.10 计算机资源保障 本条无特殊要求。
7 研制与提供保障资源 7.1 研制保障资源 本条无特殊要求。
7.2 提供保障资源 本条无特殊要求。
8 8 保障性验证与评价
8.1 保障性设计特性试验与评价 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试验与评价纳入系统各阶段的试验和评审进行。
8.2 保障资源试验与评价 本条无特殊要求。
8.3 系统战备完好性评估 纳入系统各阶段的评审。
XXXXXXXX 测试性设计分析报告
10 9 附录 XXXXXXXX(设备名称)
保障性工作项目表 大纲
章节
题
目
工作项目
类型
新研制或改进产品
无需改进
的产品
方案阶段
研制阶段
3.4 保障性要求 工程 √ √ △ 4.1 使用保障方案 管理 √ √ △ 4.2 维修保障方案 工程 √ √ △ 5.1 保障性分析 工程 √ √ △ 5.2 规划保障 工程 √ √ △ 7.1 保障性设计特性试验与评价 工程
√ △ 7.2 保障资源试验与评价 工程
√ △ 7.3 系统战备完好性评估 工程
√ √ 符号说明:△ — 根据需要选用;√ — 一般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