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

时间:2022-10-20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众所周知,青少年犯罪有其独特的成因,但我国犯罪学研究对青少年饮食结构及习惯对犯罪的影响似乎关注较少。而根据国外科研资料分析,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Ω-3脂肪酸及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都可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在国外司法实践中也不乏其例。饮食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之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和易于把握。

[关键词]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饮食与犯罪

关于饮食与犯罪的讨论并非一个新鲜话题。早在龙勃罗梭时代,其就曾经在代表作《犯罪人论》第十四章“犯罪的病因”中这样写道:“某些特殊的食物有助于某些犯罪,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证明这种影响的存在。”“以植物为主的饮食结构能使人变得温和、顺从,而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则会使人心变得残酷、暴烈。”“吃鱼对意大利船夫、水手较少犯针对成年人的淫乱罪有一定影响,但是Humbolat的观点却与此相左,后者认为常吃鱼的人由于碱性物对血液有较大的刺激因而比较凶残。”此外,龙氏还认为,饮食对犯罪的最明显的影响来自于酒精,这种影响与大麻和鸦片的相同。

而在晚近外国各个学科(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学)的研究中,对此问题的关注也并不少见。如美国心理学家、犯罪学家夏乌斯(Alexander G.Schauss)1985年所著的《饮食、犯罪与不正当行为》(Diet,Crime and Delinquency)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代表著作。再如英国Roger HopkinsBurke教授在其《青少年、犯罪与司法》一书第六章“对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学解释”开篇就强调饮食的作用,并指出血糖水平及维生素B3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又如Susan Guarino-Ghezzi与AJavler Trevino所著《解读犯罪:一种多学科进路》一书第五章“犯罪的生物学视角”中也明确提及低血糖(hypoglycemia)与犯罪的关系。此外,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营养与犯罪、暴力与食物、不良行为与饮食”等方面。

另外,在美国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过以垃圾食物为减轻责任事由为罪犯成功辩护的案例,如著名的“甜点辩护”(Twinkie Defense)。该案中被告辩护律师以被告沉溺于甜点(正是这些甜点造成他精神失常)之类的垃圾食物为由进行辩护,最终加州最高法院裁决该被告仅犯有一般杀人罪而非预谋杀人罪。另一起类似案件则发生在弗吉尼亚,不同的是甜点变成了维生素B6。再如英国第一间以食疗和心理疗法来医治少年罪犯的医务所已在米德尔斯伯勒的蒂斯锡德大学揭幕。又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监狱将给囚犯发放维生素丸和矿物质补充剂,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服刑,减少狱内暴力事件。另据报道,国外一些监狱已经逐步开展使用“灭罪餐”对犯人进行“食物治疗”的试点工作。例如,将一种能降低性欲而又无明显副作用的药物掺入食物,用于治疗强奸犯,效果相当明显。

二、饮食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有其独特的成因与表现,也是我国犯罪学研究的起源与重镇。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对饮食因素的关注略显不足,与国外的研究状况形成鲜明对比。鉴于此,笔者斗胆以此为题,梳理外国各个学科(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学)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有更多关注。就国外对饮食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成果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饮食结构与青少年犯罪

美国和苏格兰囚犯的验血报告中显示,惯性暴力犯罪者存在营养缺陷,而靠饮食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由此看来,饮食结构与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冲动型暴力犯罪)存有联系。下面简要介绍饮食结构中几种特定的饮食成份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 糖。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日本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某些特定食品有关系。他们认为,过量地摄取甜食会提高孩子的血糖水平,引起血糖水平大起大落,使孩子疲劳易怒,容易做出过激反应,甚至暴力犯罪行为。还有研究称:美国少年犯中有60%以上糖摄入量过多,教育感化成功率仅有30%,余下的70%都会再犯,而进行“露卡素”营养食疗(即去掉甜食和精制淀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后,教育感化成功率则可高达80%以上。这一疗法的主要依据是,糖过量会导致“嗜糖烦躁综合症”,其症状表现为“多动不安、情绪躁动、爱发脾气、打人毁物”。

另,已有许多研究成功证明:对于那些在青少年矫正机构中接受矫正的青少年来说,减少糖的摄入量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反社会行为。事实上,至少有3个州的9个独立机构发现,在能够科学控制的研究中,通过减少含糖较多的垃圾食品的方法,能使问题少年的行为得到显著改善。仅以schoenthaler和Doraz在1983年的研究为例,其研究成果就发现:在短短12个月内,当少年饮食得到营养合理的改善后,袭击减少了82%,盗窃减少了77%,一般暴行了减少23%,斗殴行为减少了13%。

由此可见,精炼白糖会使青少年血糖过低并诱发不良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过量的糖会成为一种让人上瘾的“药物”。因为摄入过量的糖会弱化大脑功能正常运转,低血糖者在做出行为前难以保持清晰的思维,进而很难控制其暴力行为。

2 维生素、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据介绍,Schoenthaler过去20年一直在加州研究维生素对罪犯的影响。他对加州青年侵犯者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补充维生素的青年的严重侵害行为减少了38%。另外,他在1999年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为6~12岁小学生补充维生素片(剂量仅为日常推荐量的一半)4个月后发现,这些小学生的违纪行为因此减少了近一半,孩子们不再像以往那般富有侵略性、破坏性,较之以往,更加尊敬老师,更能集中精力,变得愿意合作。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在头三年,锌、铁、维生素B和葡萄糖的缺乏将导致日后的不良行为。这使得他们更加相信,饮食不良的儿童更容易变得富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

据Schauss的一项报告称,暴力犯罪者的毛发检测结果中其含铅、镉量多于非暴力犯罪者,而日本岩手大学教授大泽博也发现问题少年的毛发中铝、镉、铅等有毒金属多,钾、镁等营养矿物质少。

1997年《营养与环境医学杂志》一篇文章称,研究者在监狱内部13~17岁的慢性侵害者中开展了一项有对照组的双盲实验。受试者中的许多男孩都缺乏特定营养成份。他们平均只消耗了美国政府推荐用量63%的铁、42%的镁、39%的锌、39%的维生素B12和34%的叶酸。研究者让一半的囚犯服用含有这些营养元素的胶囊,而另一半则服用不含有这些营养元素的安慰剂。他们也建议全部囚犯改善他们的饮食。在服用安慰剂的小组中暴力行为发生机率的数量减少了56%,而服用营养胶囊的则减少了80%。当然,在前组受试囚犯中也有拒绝改善其饮食的,结果其暴力行为就并无改观。研究者还用脑电图仪记录了他们的脑波类型,发现经过13周的连

续补充后,其异常行为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一篇发表在2002年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相似论文称,给年轻犯人补充体内所缺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酸,可减少试验组26%的违纪行为,而对照组的违纪行为则没有任何下降。

牛津大学神经生理学家John Stein相信,Ω-3脂肪酸与锌、铁、维生素A/B/D一样,在脑化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是导致食物不良与犯罪增长的重要直接原因。他认为,虽然营养不是犯罪的唯一关键起因,但是社会可能还是严重低估了作为冲动与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营养的重要性。早在1998年,一项小规模试验就已经发现,服用维生素及其他补充物质的药片的囚犯再次实行违纪行为的机率减少了25%,而实行暴力行为的机率则减少了37%。

3 Ω-3脂肪酸。2001年,美国国家健康学院的临床研究专家约瑟夫·黑比伦博士公布了一项名为“吃海鲜和杀人案”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Ω-3脂肪酸(主要富含于鱼肉中)会降低谋杀行为发生的频率。因为n一3脂肪酸有助大脑前端皮层控制冲动行为的灰质神经元生长,足够的脂肪酸可以控制暴力冲动。还有试验表明,有药物滥用史的患者在服用Ω-3脂肪酸后,“愤怒”情绪的症状减少了50%。英国也有类似的研究,在对当地的Aylcsbury监狱进行调查后发现,年轻犯人在服用Ω-3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后,他们在狱中闹事的次数减少了37%。

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艾德里安·雷恩教授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他们对来自毛里求斯的100名3岁幼童的成长进行严格控制(包括给他们提供营养合理的饮食)直至于年满23岁,期满后再与其他350人相比,发现前者比后者犯罪的可能性低64%。而在这100名被试儿童的饮食中,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食品占据了绝大部分。于是,雷恩认为,正是这种促进细胞生长的脂肪酸导致了受试儿童的大脑呈良性发展态势,即含鱼丰富的饮食是孩子们减少暴力倾向的关键原因。

(二)饮食习惯与青少年犯罪

美国营养学家戴维斯认为,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与美国饮食和美国食品工业关系极大,当然,人的性格问题和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绝非仅仅通过改善营养就能彻底解决。而美国参议院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号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饮食健康权威报告也承认,犯罪、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的部份原因是由于饮食偏差所导致的。2006年3月,《英国精神病学杂志》2002年报告的首要作者Bernard Gesch对《生态学家》杂志说:“糟糕的饮食比曾有的暴力记录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暴力行为。同样,对精神病的确诊,通常也比曾有的暴力记录更能预测暴力行为,但与观其食测其行相比,确诊精神病在预测上还尚有距离。

多数人认为,少年罪犯出现行为偏差大都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善,或是出于一些心理因素,但英国最近有科学家指出,少年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反常。如2002年《英国精神病治疗学杂志》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如果运用食疗对症下药,少年罪犯的犯罪行为可减少25%。又如英国斯旺西大学心理学教授本顿医生根据研究50年来英国儿童的饮食习惯发现,家长如果想使有暴力倾向或者多动的孩子变乖,可以从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着手,并称多吃蔬果可以使孩子变得更乖。

加州州立大学对3000多名问题少年的饮食和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在这些问题少年的饮食中减少食品添加剂和零食,可使其反社会行为明显减少,尤其是实验期间,自杀现象可以完全预防。1989年加拿大卡格利大学为24名问题儿童进行饮食疗法后,问题行为也有显著改善。日本岩手大学教授大泽博在兼任盛冈少年感化面谈委员10年期间,发现问题少年入院前的日常饮食几乎一样,缺乏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食品,而代之以大量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和糖份的面包、速食面、汉堡及清凉饮料。与此相似的是,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对270名日本年轻罪犯做了调查,发现其中25%的人喜欢吃汉堡包,KFC和可乐之类的食品,并且基本不吃早餐。

另外,一些实验证明,若在青少年的饮食中增添一杯鲜橙汁,以补充叶酸与维生素c,他们的暴力活动就会减少50%;年轻囚犯在减少精制食品(如白糖、白面包)和经过二次加工的食物后,暴力程度大大降低,狱中斗殴事件可减少25%;通过纠正饮食不平衡,可以降低40%左右的暴力事件,所以一些监狱开始尝试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期改造犯人的暴力性格。

由此可见,青少年长期以“垃圾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营养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暴力行为数量,快餐业销售额,糖的消耗量,三者间应该存有一定联系。正如Schauss忧虑地指出,“在1971年,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消耗加工食品超过其饮食结构50%的国家。美国食品供应被指有超4000种的添加剂,而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经过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测试。我们已成为一个咖啡与苏打水饮料饮用者的民族、快餐食物消费者、精炼碳水化合物上瘾者,而根本不考虑它们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对我们的儿童。”而我国目前也存在类似情况。从1980年开始,高糖低营养垃圾食品从美国席卷全球,各地青少年身心受害:营养逐年减少,犯罪逐年增加。调查发现,中国有近一半儿童营养不良,而且往往收入越高,营养越不良。因此,十分有必要明确饮食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向“垃圾食品”宣战,以减少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当然,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个方面。如“大块吃肉大块喝酒”的江湖饮食习气与青少年犯罪帮派文化有无联系?饮食维持生命、享乐、社会交际的三大功能对青少年犯罪影响又如何?因饮食而导致身体过旱发育与青少年性犯罪之间又是怎么一种联系?这都值得深入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细展开,惟愿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三、结论

当然,饮食与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确非一个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其在国外也是极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如美国国家防止医疗欺诈委员会(The NationaICouncil Against Health Fraud)就坚决反对将食物与犯罪行为相连的观点。因此,必须需要强调的是,肯定饮食对犯罪的影响并不是倡导饮食决定论。不是说喜食肉食者就性情残暴,更不是说饮食合理者就遵纪守法,笔者只是主张饮食与青少年犯罪存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如其他联系那么显而易见和易于把握。因此,那种主张“忘记严刑峻罚与招募更多警力,解决犯罪与暴力之道就在餐盘之中”的论调当然不为我们所取。

诚如Schauss所言,“没有坏孩子,只有坏食物”。因此,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简要梳理,在肯定饮食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潜在影响的基础上,提请人们注意调整青少年饮食结构,改善青少年饮食习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避免在饮食因素方面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鲜为人知的祸根。

推荐访问:饮食 影响 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