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机制和研究方法

时间:2022-10-23 0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学术界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的深入,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重新引发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从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和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评述,并试图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公共投资;就业效应;有效需求理论;公共品理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9-0145-03

1 引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大萧条及大规模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促进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该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主要是加大政府购买和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议政府可以实施在地上挖窟窿把钱埋下然后雇人挖出的计划。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无疑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即公共支出能够促进就业。其后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证明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有效性。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打碎了人们试图保持持久繁荣的美梦,也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反思,经济学研究出现了向新古典经济思想的复归,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大行其道,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成了新宏观经济学家抨击凯恩斯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靶子,解释失业存在的各种理论模型喷涌而出,但针对失业的解决方案中已经鲜见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子。因此对公共支出就业效应的研究一度停滞。

与此同时,一方面经济增长理论自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后得到急速发展,探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失业问题成为经济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关于均衡失业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另一方面,自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发表以后,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研究吸引了大批经济学家。Arrow和Kurz在一篇题为《公共投资、回报率和最优财政政策》的经典论文中首次把公共资本存量纳入总量生产函数。在接下来的八十年代末,经济学家对基础设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自Barro把政府支出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后,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上世纪最后十年和本世纪初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重新成为经济学家热切关注的主题之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大批文献。这些文献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不承认凯恩斯的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二是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公共品作为公共资本进入总量生产函数,即基于公共品理论对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显然,这些文献关于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从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中国,这样的对比研究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概念厘清:财政支出、公共支出、公共投资和公共资本

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当中对公共投资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内涵,在考察公共投资的效应时,财政支出、公共支出、公共投资和公共资本这几个相互区别但又有联系的概念存在混用的情况,因此,在对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和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进行对比研究前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厘清。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和实现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对于不同的国家,对政府的职能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去理解财政支出就会得出不同的内容,但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却是明确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以把一切经由政府而支出的费用都称为财政支出。公共支出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支出的一切费用,是公共部门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产生的耗费。从概念上看,公共支出更强调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能。而事实上,财政支出和公共支出除了在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别和在使用时注重不同语境,它们在内涵和实际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异。因此财政支出和公共支出可以混用。公共投资是公共支出的一部分,而公共资本是由公共部门的投资活动形成的,不同学者对公共资本理解的不同导致对公共投资的理解也不同。对于公共投资的内涵和范围,尹贻林对现有文献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他认为公共投资可以理解为由政府主导,提供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生产性公共资本,为社会生产能力的构成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行为。总之,财政支出和公共支出在内容上大体一致,公共投资是公共支出的一部分,而公共资本是与公共投资相联系的,是由公共投资而形成的生产性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凯恩斯特别注重形成物质资本的公共投资,但为了应对危机和大规模失业他甚至建议政府实施挖窟窿的计划,对修建金字塔之类计划也大加赞赏,因此对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应该理解为是政府的整体的财政支出。而在公共品理论当中,公共品由于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要求由政府生产或提供,在此过程当中发生的耗费就是公共支出,在公共品中有些物品和劳务具有生产性,能够带来收益,如公路、桥梁、邮政服务、教育和科学研究等等,因此,由于生产或提供这类公共品而发生的耗费就应该是一种投资,即公共投资,在经验研究当中,公共投资包括哪些具体项目则随作者的偏好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一些差异,在此不再赘述。

3 理论基础

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是理解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出发点。经济萧条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即为出现大规模的非自愿性失业,而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衰退,是因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在凯恩斯这里,国民收入(或者就业量)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构成,国民收入(或者就业量)的高低由投资和消费的高低来决定,而消费的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资本边际效率又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决定,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在一般的情况下,社会消费量小于一国的国民收入,也即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有一部分国民收入必定会储蓄起来,但是如果要保证一国的充分就业,储蓄的部分必须要以投资的形式重新投入生产,上面说过投资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而又没有理由保证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能够确保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必定会出现危机和失业的现象。凯恩斯进一步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不能正好处于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三者的水平正好相适应时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是常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偶然情况。

为了应对危机和大规模失业,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处方。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在他的经济系统中,以工资为单位来衡量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是因变量,而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是自变量,但是,在短时期,决定消费倾向的各种因素不变因此消费倾向是稳定的,预期收益、供给价格和流动性偏好是由人们自发的市场行为决定,国家政策无能为力,唯一的可控制变量即货币数量由于众多原因而趋于无效。因此,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通过政府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显而易见,在凯恩斯这里,政府的公共投资仅仅是为了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其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就在于通过公共投资能够增进有效需求,维持经济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因而能降低非自愿性失业。

与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不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研究的一个首要假设是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失业都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引起。在此假设下,把公共投资引入生产函数或者成本函数,认为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及私人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互补或者替代关系,公共投资所形成的公共资本对经济生产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提高私人资本的边际产出水平;对教育的公共投入能够形成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因而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基础产业的研发投入可以引起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而有些公共资本会对私人的消费产生作用,因而对经济也会有一个促进的作用,而所有这些类型的公共资本通过不同渠道或者说影响机制又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这就是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强调了公共资本本身的作用,也即公共品在经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的产出、投入和成本的影响。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由于理论基础不同,在影响机制上和研究方法上必定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分别论述。

4 影响机制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效应即公共投资的生产扩张效应,当经济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能够扩大劳动力需求,减少由于私人投资不足或者产品滞销以致私人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引起的失业劳动力。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乘数效应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政府支出的扩大,能够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政府支出不论是用于兴办公共基础设施还是用于消费性购买,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提高私人部门的生产量和私人消费量,私人消费的增加会促进私人部门产出的增加即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提高私人消费,如此反复相互影响,即政府支出对产出有一个乘数效应即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可以表示为:

ΔYΔG=11-MPC(1.1)

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且MPC小于1,因此政府支出乘数大于1。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就业直接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也就增加,因此财政支出增加,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有效需求有一个大于政府支出增量的增加,因此能够促进就业。

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与前者不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强调了公共投资形成的公共资本对私人消费过程和私人部门生产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公共投资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其一是直接效应,即政府购买公共品或者自行生产公共品和服务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与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机制是相同的。

其二是通过提高TFP来影响就业。公共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存在互补关系的要素,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相对水平决定TFP,因此公共投资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从而带动就业。Barro率先把政府投资置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中,Aschauer沿着Barro的思路,认为TFP是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比率的函数,即

A=AKgK,A<0(1.2)

A是TFP的自然对数,Kg和K分别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自然对数。而且存在一个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比值m,

KgK<(>)mA>(<)0(1.3)

因此公共资本通过TFP能够影响就业,即

DE=DL(A,YE)(1.4)

DE为就业增长率,Y为产出,E为就业其三是公共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能够对企业的成本函数发生影响,有助于企业节约工资支出等方面的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本进行投资,从而拉动就业。

其四是公共投资的增加能够提高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使得劳动力需求对工资的变化更为敏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公共投资涉及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教育等等领域,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更容易被其他要素替代,另一方面,投资于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资本也可能提高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比如公共投资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劳动力对工资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因而对工资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公共投资通过工资渠道能够影响就业。关于公共投资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研究,一般假设工资是内生决定的,市场上存在无数厂商,因此,厂商是价格接受者,同时,存在一个全国性的工会,工会的目标是使得就业者的收益最大化,政府通过工资税取得收入,工资税是政府公共投资的融资手段,公共资本进入生产函数,利用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推导出就业函数,从而考察公共投资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政府支出增加促进私人部门生产从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则不仅仅表现为由于政府支出增加促进私人部门生产从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更表现为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实质性持久性的作用,即劳动力需求曲线本身会发生变化。

5 研究方法

对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也很不相同。

首先是研究前提不同。凯恩斯的整个理论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即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经济中大规模失业的存在,既是劳动力市场的非出清特征更是经济出现衰退、萧条的表现,凯恩斯用三大心理规律来说明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导致经济出现失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策处方。而对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则不愿承认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在大多数研究当中都把失业的存在归因于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工会的存在。

其次是分析方法的不同。对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总量上进行,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这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特色。凯恩斯用他自己创立的总供给总需求框架分析了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从总需求的角度研究了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凯恩斯对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建立在其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因此更多的是从宏观上总量上进行研究。而对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虽然是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带有明显的总量分析特征,但是,更具有微观基础,更强调了单个公共资本对私人部门生产过程和私人消费过程的影响。

最后是研究所涉及的静态和动态问题方面的差异,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短期的经济波动理论,其积极财政政策针对的是短期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在他看来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是明显的,但就业是否对公共投资产生影响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对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则明显的考虑了两者的动态反馈效应。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对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是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框架的,明显的带有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动态分析的痕迹,另一方面,公共品本身作为一种耐用性物品或者说作为一种有长期性经济效应的物品对私人经济部门生产过程和私人消费过程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在分析公共投资和就业之间关系时要考虑到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研究了基于两种不同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两者都存在极大差异,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从总需求方面用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上研究了政府支出对就业的效应,这也是当代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则以增长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公共品对私人经济部门的生产过程和私人消费过程所起的作用出发,更多的在微观上研究了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公共投资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是明确的。在凯恩斯看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面临大规模失业的时候,公共投资可以作为一种应对危机解决失业问题的工具。随着计量方法的改进,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的支持。同时,值得指出的是,两者不但有差异也有联系。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体系虽然缺少经济增长理论,但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政府支出对就业产生影响也必定要通过生产来发生作用,只不过他没强调公共品这个概念以及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强调了政府支出对私人经济部门生产的促进作用。另外,萨缪尔森的纯公共品理论的提出本身也是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说后人对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为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公共投资就业效应提供了微观基础。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奇迹是为世人瞩目的,但中国“无就业增长”现象也引起越来越多的诟病,这固然与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劳动力市场还不发达有关,但偏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政策恐怕要负很大的责任。中国实施的每一次的积极财政政策都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导致对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投资滞后,用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来分析,这种偏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可以很有效的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作用有限。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国家来说,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如何保住经济增长,更要考虑如何优化公共投资结构,发挥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多种影响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推荐访问:效应 机制 理论 就业 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