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零售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由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工业的增长、贸易的繁荣、人口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近代上海成为零售业态变迁最为剧烈的城市。环球百货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业态发展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上海;零售业态;环球百货
中图分类号:F0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0)01-0111-04
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引起处于流通终端的零售业态相应地变化。近代上海在开埠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零售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并最终完成了由传统零售方式向现代零售业态的转变,其标准就是环球百货公司的诞生。
一、清末民初上海百货商业的变迁
1.传统百货商业的发展
上海百货商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杂货店,当时杂货店已分化出少数经营高档用品的京货店。鸦片战争后,随着经营洋货比重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为京广杂货店、洋广杂货店。“该业当时批零不分,以经营针棉织品及化妆品为主……随着我国轻工业的逐步发展和上海人口日益增加,洋广杂货店就渐渐发展,规模亦日益壮大,经营商品也由手工业品逐渐转变为以国产轻工业品为主。又因上海是轻工业品产地,国内各地纷纷向上海采办商品,经营百货商品的行业就从而逐渐形成为专营批发的华洋杂货业和专营零售的小百货两业”。之所以称为“小百货”,是因为与那些由华侨投资兴建的大型百货公司相比,这些百货商店规模相对甚小的缘故。这些小百货商店为数甚多,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市。
2.环球百货业的兴起
大型环球百货商业的兴起标志着上海近代百货商业发展到了高峰时期。环球百货商业自法国兴起,由于其适应了当时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快风行欧美。19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也先后出现了由英商开设的福利百货公司、泰兴百货公司、汇司百货公司和惠罗百货公司。
当时由华商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家,被称为“四大公司”,其中先施公司于1917年10月20日正式开张,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环球百货公司。公司开业之时,盛况空前,购买者、参观者络绎不绝。商场的规模与经营之兴旺,远超英资百货公司。其他三家公司成立时间晚于先施公司,经营模式亦与先施公司基本相同,均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华侨资本为主体,采取现代经营方式,以经营环球商品和附带推销国内土特产品为主要业务,同时兼营旅馆、酒楼、游艺场、保险公司等附属企业。四大公司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零售业的最高成就。
除了大型百货公司之外,上海也存在着若干家中等规模的百货公司,如丽华公司、上海中国国货公司、中国国货联营公司等。这些公司无论在规模、资本构成、销售对象、经营模式等方面均与大型百货公司有明显的区别。如丽华公司以中低档洋货为主,也没有附属企业。国货公司按其性质来说,实际是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一家工厂联合门市部,由各工厂直接投资,各设柜台,构成营业部,共同推销国货。销售对象是普通市民、一般职员。
二、环球百货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1.现代环球百货业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根本上说,现代环球百货业是生产力发展在流通最终通道中最直接的结果,是零售业适应大生产的产物。具体而言,百货公司的出现,是零售业对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城市加速发展,在经营上作出的直接反应。一方面,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集中的城市,使商品丰富起来,为百货公司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以美国为例,南北战争后,美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工业发展突飞猛进,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它的工业产值就已超越号称“日不落”的英国,从而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工业国家。与工业的迅猛发展紧密相联的就是城市的迅速膨胀,人口的急剧增加,大城市不断涌现。1860年时,全美居民达8 000人以上的市镇还仅141个,1920年时已达到924个城镇,同时期居住在这些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从16.1%增至43.8%,也就是说,此时的1亿美国人口中,已有4400万人居住在了8000人以上的城镇地区。其中,在制造业集中的大城市,人口增加更快。如纽约在1870年时,人口就已达到133.8万。人口的集中造就了大容量的商品市场,纽约也相应地成为19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百货公司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远远超出同期人口相对较少的其他大城市,如费城(67.4万人)、波士顿(25万人)等。另一方面,城市化不仅使分散的购买力集中在城市,而且造就了城市居民的享乐阶层,为大规模百货公司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最后,新生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它与商品的丰富性相结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乐于追求财富与享受。百货公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成为当时生活时尚的标志。
2.经营方式的变革
与传统零售业相比,百货公司在经营方式上的变革也是革命性的。首先,它在一个商店的屋顶下集中了若干个专业的商品部(相当于在一个商店内集中了许多家专业商店),这样不但便于实行统分集合的管理,也便于各商品部进行专业的组货,达到“百货”齐全,品种繁多的目的,以使消费者各取所需,节约了消费者要走许多家专业商店所花的时间,大大方便了消费者,这与传统零售业小规模、少品种的经营方式形成对照。第二,消费者可以自由进出,不必非购物不可,这也与以前商人的经营作风迥然不同。以前如果不准备购物,最好别进商店,否则商人会缠住不放,不买东西很难脱身。第三,采取定价制度,商品明码标价。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沟通商品与顾客之间的联系,从“物有所值”的角度便于顾客按各自的消费喜好与能力“对号入座”。同时,商品明码标价制度也是有史以来零售业第一次规范了自己的价格行为,而在这之前流行的是讨价还价的销售方式,与不同消费者的成交价格相差很大,其间难免有欺诈成分。最后,敞开陈列商品,采用柜台销货方式,由售货人员提供服务。这样就便于顾客直接接触商品,增强对商品的直观认识,因而也在利益上保证了消费者对商品选择的权利。
百货公司这种经营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其自身也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零售方式并在零售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邦·马尔谢”(Bon-marche)于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它是由一个名叫阿里斯蒂德-布西科的法国人创办的。由于公司经营成功,吸引了一批仿效者与竞争者,使巴黎在几年之内涌现出一批百货公司,如卢浮百货公司(1855年)、市府百货公司(1856年)等等。稍
后,这一新颖的经营方式也随即扩展到其他国家。
三、近代上海环球百货业发展的原因
虽然欧洲出现百货公司较美国要早,但在规模和发展速度方面,欧洲却远远逊于美国,这是由于二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的。同样,清末民初的上海能够成为我国环球百货业发展的中心,也是由上海当时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1.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外国资本工业继续扩张。据1913年上海35家主要外资工业企业的统计,资本额总计5346万元,如果加上其他规模较小的外资工厂,资本额以1000万元计,外资工业的总资本额估计达6346万元,比1894年的975.2万元增长了5.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0.34%。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对华投资势头总体而言有所减缓,但外国在上海的工业投资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1913年到1919年,投资总额增加了83.94%,平均每年增长10.69%,略高于战前的总平均增长率。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期间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来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开办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新工厂就有二三十家左右,不满一万元的小厂为数更多。这些企业所从事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中国当时所有的消费品制造行业,商品数量大,种类多,规格全。如面粉业日产近2万包;造纸业月产达65万斤;纸烟业所出纸烟遍及全国;其他如制革业、制皂业、榨油业等都有大量商品提供市场。特别是纺织业,企业总数达到64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2。同时,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相关的五金、机电、化工等行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人上海市场,使上海市场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景象。
2.上海的贸易增长更为显著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上海进出口的商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以进口商品而言,从70年代初的90多种增加到20世纪以后的1000多种;以出口商品而言,除少数接近产地的城市有直接出口外,大部分出口产品都不同程度地要运往上海出口。1913年上海的贸易总额已达86000万海关两,比1894年30900万海关两增长了1.8倍。1927年,上海的贸易总额更是攀升到165600万海关两,比1913年又增加了93%。其中洋货进口值的增长与上海贸易总额可以说是同步增长,增长了90%,而进口货物转口到其他各埠的值增长很缓,仅为14%。这说明上海本市消费的洋货数量增加了。进口洋货不但数量与日俱增,而且品种也不断扩大,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增长尤甚。1890年,上海进口的日用商品尚不及百种,1893年便增至110种,1896年增至160余种,至1911年更激增至220余种。每种类别的进口金额,也大幅度上升。如当时尚属高档商品之类的各色绒线,1894年进口值为157514关平两,到1911年增加到1221972关平两,增长了8倍!进口货物的增加,进一步繁荣了上海市场。
3.上海商业进一步繁荣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贸易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勃兴,上海的商业也越发地繁荣起来。从商业行业看,除传统的粮食、油类、食盐等行业得到发展外,一些新兴行业,如洋布呢绒、五金、西药、纸烟等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商业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长,根据1912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商业分业,那时上海已有56种专业分工,该书所记录的商店店号共524家。而到了1915年,上海的商业就已有163种专业分工,店号近3100户。在洋广杂货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百货商业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增长,其中属零售范畴的小百货商店1925年增加到400户左右,比1894年以前增加二倍以上。
由于高度的人口集聚和广泛的中外经济联系,上海的租界成为商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南京路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了。1865年之前,南京路除了有三个跑马场之外,乏善可陈,其商业繁华程度尚不及河南路。1865年,南京路全线辟通,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洋行的持续增加,以及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南京路日趋繁华,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街。到20世纪头10年中后期,南京路终于发展成为上海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不少商业店群、特色商店均在此安营扎寨,诸如精益眼镜公司、王宝和酒楼、裘天宝银楼、五芳斋点心店、一乐天茶楼等等,包括洋杂货、照相、洋布、服装等约三十余种行业,近200家专业商店,雨后春笋般地开办起来。尤为突出的是,现代化的环球百货公司也纷纷在南京路开张营业。除了外资的惠罗公司、泰兴公司、福利公司等著名公司外,华资的先施百货公司也开始在此一展风采。众多商店、公司的开设,极大地繁荣了南京路市场,使南京路有了“小巴黎”的美称。南京路商业中心区的形成,标志着上海商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上海人口迅速膨胀,消费需求大增
20世纪初期,居住在租界中的外侨人数就已超过1万,本国居民的数量增加更快。19世纪末期,华人人口已达40多万,1910年时达60多万,至20世纪20年代,华人人口更上升到110多万。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消费的规模和消费的水平大大增加了,更何况在这些人当中还包括为数众多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社会名流,他们的高消费能力直接刺激了环球百货业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所有的大型百货公司都是以他们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
5.国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伴随着上海贸易的不断繁荣,外资的大量涌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俗也随之而来,极大地影响了上海市民的消费行为,使得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西化的城市,几乎所有西方的消费方式在上海都能找到。所谓“举中国20余省,外洋20余国之人民衣于斯,食于斯,攘往熙来,人多于蚁。有酒食以相征逐,有烟花以快冶游,有车马以代步行,有戏园茗肆以资遣兴,下而烟馆也、书场也、弹子房也、照相店也,无一不引人入胜”。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直接刺激下,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新求变,讲求排场,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致使当时“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街市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其风气较别处为早,其交易较别处为便。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消费方式也逐渐“有了明显变化的倾向,即从价廉质差的商品逐渐转向价贵质优的进口商品”。当时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时尚是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莱不快,住非洋房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等都统统讲究西方式样。生活方式如此强烈地西化,自然为环球百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由上可知,上海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它是发展环球百货业的最佳城市,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能够成为近代中国环球百货业发展中心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