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低碳城市: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10-29 13: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被许多国外学者喻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能源紧张的宏观背景下,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促进低碳发展建立低碳城市,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不二选择。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当人们沉浸在征服自然的自我满足时,大自然也展开了她无情报复的进程。洪水泛滥、地震频频、沙尘漫天、干旱不断、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全球变暖……而她的每一次报复都更加应证了人类的活动正越来越强烈的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或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影响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经常就气候变化问题召集的多边磋商和“马拉松”式的气候谈判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同时还不断强化着这样一种信号,即气候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及解决方案的艰巨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2007年IPCC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尤其是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累计排放造成的,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CO2排放占77%,而CO2的增温效应占温室气体总效应的六成左右。因此,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CO2排放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加上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人类正面临能源危机,由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低碳经济: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机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结构。

从全球来看,现在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归功于”过去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而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增加速度和总量已不容忽视。虽然,中国大量排放CO2历史只有最近一二十年,但2007年我国CO2排放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CO2排放还会继续增加。

根据目前情况,2012年后,中国将有可能被纳入减排国家的范围,承担减排义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仅有GDP的增速,还包括能源消费量的全球比例,以及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后两个方面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迫切需求发展“低碳经济”。

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以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承载的人口数量、城市各产业创造的财富、城市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城市因此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焦点所在。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20%左右快速增长到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61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69个,城镇人口达5.9亿。据预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到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3年可能超过60%。GDP在过去20年间保持近8%的增长速度。但中国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中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工业、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的重工业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约有50%的能源消耗来自重工业,而且呈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建筑约150亿平方米,并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着;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达1.68亿辆,城市膨胀带来消费激增。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其次,在城市中,能源利用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

第三,能源和环境问题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长期性和惯性,非常复杂。当前的城市治理制度没有将低碳的目标纳入进来,因此,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城市的建设面临着“锁定效应”的严重威胁。由于中国依赖非低碳技术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中国低碳城市的构建

所谓“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新的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型设计和建筑;建设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有效利用能源,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已是城市重点工作内容,与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不谋而合。具体应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首先,要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对低碳城市进行概念界定,并且科学地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在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考评体系之中。

其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由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带有刚性的性质,一旦形成和实施就很难改变,因而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第三,城市生产低碳化。首先,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重点,新型的工业布局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就业机会。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其次,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利用。中国的经济结构势必要改变,重点目标是改变现有的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模式,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能源”。

第五,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生活低碳化的策略首先在于建筑物使用中及家庭生活、交通上节能,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积极引导,使用高效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延长建筑物及生活用品的生命周期,从对产品的拥有转向以使用为目标;利用太阳能、风能、地冷及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建筑物内资源及能源的封闭循环。其次,在交通方式上改变单纯依靠城市道路、节能型汽车的推广等技术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想观念,重点从政策执行、技术改进、观念综合转变方面加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传统性对策向系统性战略转变,通过系统化的战略手段,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就地方政府发展“低碳城市”指出: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因此,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城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6.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3] 王军.理解低碳经济.鄱阳湖学刊[J].2009.1.

[4]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环境科技.2009.12

[6]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推荐访问:城市 中国 可持续发展 战略 选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