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冯丹龙:抓住猝死急救“黄金十分钟”

时间:2022-10-29 15: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从政府层面重视支持,培训足够量的非专业人群,能够在公共场所突发情况下有所作为,组织和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一个常态长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公益性急救培训的系统性和持久性,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生命接力!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且逐年上升,呈年轻化趋势。大部分猝死都发生在非医疗场所,“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和除颤不仅能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还可以减少脑损伤,改善复苏后的生存质量。所以,有猝死急救“黄金十分钟”的概念,非医学专业目击者的急救是一切伤病急救的开始和基础。但是,相比美国大约70%、日本接近50%的成功率,我国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小于1%,差距很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群众急救意识和技能缺乏。

向普通群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2016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会就这一长期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结果显示约2/3普通群众从未接受过“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约一半的调研对象遇陌生人发生紧急情况时不愿意施救。在调研报告基础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形成了一份事关生命的提案,由我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建议加强普通群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和有专业资源背景的公益组织已经在开展非专业急救培训,但规模很小,大多是配合某些活动体现一下,简单的“老三样”—灭火、包扎、心肺复苏,会的不想再学,而不会的仍然没有兴趣。有的地方甚至要靠小礼品来吸引听众;有的培训任务式和运动式,流于形式;有的参训人员基础差,遇到紧急的情况,心里没有底气施救。怎样做才能达到培训的真正作用,吸引更多的组织参与这一社会公益事业?

建议从政府层面重视支持,培训足够量的非专业人群,能够在公共场所突发情况下有所作为,组织和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一个常态长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公益性急救培训的系统性和持久性。

应该引入成熟的非专业急救的培训认证体系,由医疗机构培训社会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和管理。目前国内有“紧急救助员”系列职业技能标准;国际上则有美国的“社区应急救援队”、德国“第一响应人”等成熟体系,其中CERT(心脏急救培训)不同于简单的职业标准的定位,更强调安全意识、定位意识、团队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培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还应将急救培训认证纳入AED政府采购项目。因为没有配套培训,很多场所的AED被锁起来,形同虚设。只有政府采购硬件和软件技能的配套,才能实现真正意義上对突发患者的积极救治,挽救生命。

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保障施救者无偿参与救治行为免责,鼓励公众不但“会救”,更要“敢救”,实现紧急救援全民接力。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

推荐访问:猝死 十分钟 急救 抓住 黄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