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理论建构的边界与问题

时间:2022-10-30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曾大兴教授发表的《论文学区》一文,从文章的结构、观点到内容都是对周尚意等人《文化地理学》这本教材中有关“文化区”概念、类型与区划的套用和改写;文章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缺乏充分讨论,所提出的三条划分文学区的依据,沿袭的是研究地域文学史的思路,依此划出的文学区缺乏明确的时间断限;对形式文学区与功能文学区的讨论也因对文化区理论的生搬硬套而存在前后矛盾之处。

关键词:《论文学区》;理论建构;边界;问题;商榷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2-0096-07

近年来文学地理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之一,这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逻辑使然。与此相关联的,是研究者们对文学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思考日渐丰富,如曾大兴、梅新林、邹建军等对此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过程中也有值得反思的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的构建因学科知识准备不足而导致的粗浅与浮躁,在此以曾大兴教授最近发表的《论文学区》① 一文为例试加商榷。

一门学科在草创时期,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与名词,以此构建本学科的理论,形成本学科的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借鉴决不是以“参考”的名义简单地加以套用。《论文学区》讨论的“文学区”是文学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但是作者却从结构到内容基本上套用了周尚意等人的《文化地理学》② 这本教材中有关文化区的论述。

首先来看此文的结构。为了叙述的简便,在此将二者的各级标题列成下表:

从目录结构来看,二者的相似度不言而喻,都是以概念(定义、特征)—类型—区划依据—具体分区作为行文的逻辑顺序,所不同者,只是把“文化”换成了“文学”。

再来看文章的内容。《论文学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大段地引用原教材,并对核心概念做了文字替换。比如文章第一部分“文学区的定义与特征”,前两段是对原教材的引用③:

笔者提出文学区这个概念,受到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这个概念的启发。1895年,美国人类学家奥蒂斯·梅森创立文化区这个概念,旨在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某些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现象。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这个概念。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来加以分类。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之分,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表现最集中的地方,它并不一定是地理中心。而文化特质一旦创造出来,就会呈放射状向边缘区传播。[2]文化区也称文化地域或文化圈,是指不同性质文化现象的分布范围。也就是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等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地理学者如李旭旦、卢云、王恩涌、司马云杰、赵世瑜、周尚意、朱竑等也曾先后就文化区这一概念的内涵作过探讨,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总体来看,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一种文化要素,甚至多种文化要素(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色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4]

这两段文字主要是讲文化区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义,除了段落的第一句出自于作者,其余的都是引文。笔者注意到,作者给这两段文字加了3条注释,即文中的[2][3][4],引文分别来自邓晓华的《人類语言文化学》、周尚意等的《文化地理学》、朱竑等的《近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看似来源于不同的文献,但只要翻开原教材就可以知道,它们都出自教材原文(见《文化地理学》第226—227页),增加注释只是因为这两段引用的文字中也有他引文字,这应该算是作者的严谨吧。

接下来的两个段落,是作者对文学区的定义与特征的论述,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参考文化区这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文学区这个概念加以定义”,那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参考这些内容的,仍然列表加以对照(为了便于栏目比较,《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句对照《论文学区》列出,不是原文的顺序,但均出自该书第226—227页)。

由列表可知,文学区的定义,只是对文化区定义的套用,将“文化”改为“文学”,再适当调整语序、改换陈述的方式即可;而文学区的特征,作者列出了6点,前3点是对卢云文化区特征第一点的改写,第4点是对王恩涌和司马云杰观点的改写,第5点是对卢云文化区特征第二点的套用,第6点则是对卢云文化区特征第三点和赵世瑜、周尚意及原教材观点的整合。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文学区的类型”中,作者也采取了同样的行文结构方式,即先大段引用原教材中的段落介绍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照搬原教材注释,然后用替换的方式推出形式文学区、功能文学区和感觉文学区等概念。为节省篇幅计,在此就不再详细对比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原教材对照阅读。

假使一个学科的理论需要全面地套用它的上一级学科(在地理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文学地理学属于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那么这个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同样,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对另一篇文章或著作的套用与语序调整,那么这篇文章的独创性体现在哪里?这篇文章的撰述价值又在哪里?

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基本常识,是开篇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学术史综述,以阐明该文的学术起点,这是对既往研究的尊重和说明,让读者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何在。但是,《论文学区》一文对自己将要探讨的问题并没有只言片语的学术史回顾,读者在文章中看到的,是作者数次强调“笔者提出文学区这个概念”,似乎意在提醒读者“文学区”是作者的原创与首创,他人无与焉。假使这样的解读没有误会作者的意思,那就只能说作者是在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有意或无意地视而不见。

推荐访问:建构 边界 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