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30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第二部分是针对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07-01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与本科并列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职高专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状况如何,对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我们通过对我省43所高职高专中近半数学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查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分析研究意见。

1 当前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当前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1 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普遍淡漠的法制意识形成强大反差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实施,我国各类高校普遍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学生仅仅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之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思想道德法修养有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却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违法和犯罪歧途。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他们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往往会因思想深处的法律意识薄弱而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

1.2 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

由于当前的各类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他们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

1.3 功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面对这种情况,对他们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1.4 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主要涉及打架斗殴、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盗窃、强奸、杀人等。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

2 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首先,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曾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次,通过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再次,在扩充课时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提高教学效果。

2.2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普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渠道之一。

2.3 加强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双赢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学习和修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

2.4 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不仅是基于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更是着眼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因此,建议试行“基础+模块”的网络型主辅修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弹性计划、因人施教、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该模式的数学表达式为: (B+K1+K2+……Kn)+N+M+X

其中:B为通用基础课(包括公共课和基础课);K为专业方向的主修核心课或专业主干课,选1~3门;K1、K2、……Kn分别为第一、第二和n专业方向的主修专业核心课;N为主修课的先修课;M为主修专业的系列课;X为任意选修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个主修向i(i=1,2,…,n)并选择另一个作为辅修方向。

这些专业方向主要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气象学等。围绕着这些专业方向,可设计不同的专业模块。对每一个专业模块,可确定1~3门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核心课的先修课,以及主修专业核心课的系列课程。同时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其他专业的相关方向为辅修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等的基础课教学,适当增加其比重。在强调基础课要有一定通用性的同时,仍应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选择基础课。努力建设好几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交叉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及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和就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应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适当增加农学各学科概论类课程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选修;大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设置一定数量的通用基础课(含公共课程)。其中,公共课类包括政治理论课、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语与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基础、地学基础,可供选修的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微生物学及其他数学、物理等方面的课程。

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可考虑开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等。这些课程的先修课包括地质与地貌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管理学原理、遥感基础与应用、语言程序设计、生态学等。

各主修专业系列课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区域规划与生态建设、气象学、土壤地理学、土壤改良、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控技术、农产品品质分析、新型肥料研制与加工、现代施肥技术、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农业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质量评价、航测与遥感、生物气象学等。

任意选修课有:人文社科类的农业经济管理、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史、公共关系学等;计算机与语言类的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大学语文等;农学概论类:农业概论、农作物概论、农学概论、园艺概论、植保概论、畜牧概论。管理类: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可持续发展概论。

3课程类型的说明

3.1重组和加强了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突出了学科主干加强了数学、计算机、外语系列、增加了语文课。在教学内容上着力反映现代、融入前沿。如数学系列,以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三门课组成,在压缩、更新陈旧内容的基础上,介绍线性规划、多元分析、Fuzzy理论、灰色系统、系统控制、突变理论和非线性数学等应用数学方法,为学生打开了数学科学的窗口,培养他们用数学方法理解、分析问题,并为后续的预测、评价、规划以及经济学等课程打好数学基础。

3.2专业方向课程拓宽专业内涵和业务范围。设置专业方面课程系列可反映学科纵横向的结构和联系,一方面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内在知识结构及其发展便于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本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掌握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一方面便于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和学生的个性志向进行分流培养,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3任选课主要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的课程。所设置的课程既注意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本专业的综合型特征为学生扩大了选择空间有利于自我塑造。

3.4在课程结构上加强了实践环节,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课程中加大了实验学时比例,并把原专业课程分别进行的教学实习结合在一起成为综合性教学实习课程,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对课程体系实行了总量控制,专业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600小时,其中选修课不少于500小时,总学分为150学分。课程结构中必修课(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分占70%,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学分占30%,有利于人才的自我设计。

3.5课程体系的开课顺序应当符合本科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过程。对本科学生要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首先开设介绍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反映本学科与现实生活与发展联系的课程,如地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数理化基础,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通用性知识,初步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铺开专业方向课程以及相关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和能力。

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由于其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所处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模式举办该专业,各地方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90-191.

[2] 王敬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4):40-41.44.

[3] 张从.沈德中.办好农业院校的资源环境专业[J].环境教育,1994,4:30-31.

[4] 王琪.董良杰.吕铁彪.农林院校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2,2:18-19.

[5] 唐文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9:42-44.

[6] 霍学喜.马爱生.中国高等农业环境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科技导报,2001,12:49-53,61.

[7] 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5-38.

[8] 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等.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17-21.

推荐访问:我省 高职高专 法律意识 状况 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