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四篇】

时间:2022-05-08 12:15:31 来源:网友投稿

缩小,读音是suō xiǎo,汉语词语,意思是使在规模、数量、范围或数目上减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篇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一、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 “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

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2、利用各种形式,多种不同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完善,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篇2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56—58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道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 小后,大小变化、形状不变的道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讨论、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能在方格中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按一定的比把图形同时放大或缩小,图形才变形的道理,并能在方格纸里把一个图形正确的放大与缩小。

四、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交流、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1)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3)图形的变换(旋转与平移)。

2、原型: (1)实验二小的教学楼照片。

(2)方格纸里简单的几何图形。

(3)拓展中的放缩尺图片。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正确的放大与缩小?

(2)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精美的图片,想看吗?

生:想。

师:好,请看大屏幕。(出示一张很小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很小的图片。

师:有什么要求?

生:放大一点。

师:好,请看(边说边出示一张会很大的图片)怎么样?

生:太大了。

师:奥,又有什么要求?

生:缩小一点。

师:好(出示适当的图片)可以了吧?

生:可以了。

师:这是哪里?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它真漂亮啊!请问刚才这张图片经历了什么过程?

生:放大和缩小。

师 :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

师:还有俩个月的时间,你们就要毕业了。你舍得离开亲爱的母校吗?(带点感情说)

生:不舍得。

师:想要点东西留作纪念吗?

生:想。

师:老师想把这张图片洗成照片送给你们作纪念好吗?

生:好。

师:那如果教学楼图片洗成这个样子(出示宽扁照片)你会怎么样?

生:(···········)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满意的照片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到方格里去观察研究,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简单的图形代替刚才的图片。(课件出示例4)

师:请看温馨提示:1、选出小组内想研究的图形。

2、请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

3、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小组长发方格纸)独立操作。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选的是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按2:1放大就是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原来正方形的边长看作1份,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份,画出边长占6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

师:说的真好,小组内有补充吗?

生:我们认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1,新正方形就是原正方形按2:1放大后得出的图形。

师:真精彩!其他小组有质疑吗?

生:你为什么不把图形内的方格数扩大2倍?

师:这个问题很尖锐,你可以解答吗?

生:可以。原正方形内的方格数是9个格子,扩大2倍后就是18个格子,相当于把面积放大了2倍。那样原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了。那和刚才的照片是一样的,我们认为不妥。

师:简直太棒了!大家支持吗?

生:支持。

师:还有哪个小组想来展示?

生:我们小组选的是长方形,我数了原来长方形的长占6个单位长度,宽占3个单位长度,扩大两倍后分别为12个单位长度,6个单位长度,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

师:说的不错,小组内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也是把原长方形的边长看作1份,放大后长方形的对应边是2份。我们就说新长方形就是原长方形按2:1放大后得到的长方形。

师:补充的真好!有质疑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意见一致。我有疑问,比的后项小说明什么?

生:比的后项小说明图形按那个比在放大。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3:1说明一个图形按3:1放大,1代表原图形边长占的份数。3代表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占的份数。

师:明白了。谢谢。直角三角形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的是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占6个单位长度,另一条直角边占3个单位长度,扩大2倍后分别为12个单位长度、6个单位长度,然后画出了直角三角形。

师:有道理,小组内有要补充的吗?

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可以通过测量来证明,它也扩大了2倍。它是由原三角形按2;1放大后得出的三角形。他们相对应边的比是2:1.

师:补充的太完整了。其他小组有要质疑的吗?

生:你能说一下放大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度数变了没有?

生:肯定没变,我只动了边长 ,没动方向。

生:那你能证明给我们看一下吗?(量角度)。角度没变。

师:它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满意。

师:大家的放大方法中有一个相同点,是什么?

生:都把图形的每一条边扩大了2倍。

师:正确,这就是图形按2:1放大的方法。我也忍不住想试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谢谢!请看,(师演示)你对老师的画法有质疑吗?

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你是怎么证明他也放大了两倍的?

师:我通过比一比来证明的。(可再演示)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咱们都展示了自己,接下来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小组发现放大后的图形的边长扩大了2倍。

生:我们小组发现放大后的图形的周长扩大了2倍。

生:我们小组发现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扩大了4倍。

生:我们小组发现放大后的图形的形状没变。角度也没变。

师:你们发现的真多。边长周长都扩大了2倍,面积扩大了4倍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大小。

师:那么图形在方格里按一定比放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在什么条件下有这个结果?

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同时放大。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下?

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同时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非常正确。利用这个特点解决问题,会用吗?

生:会

师:好,(课件出示小青蛙)说想法。

生:答案师D,B、C的各边都不是同时放大 ,只有D是各边在同时放大。

生:答案是D。B、C都变形了,只有D和A的形状一样。

师:说的真好。看来大家不仅学的好,用的也很好。接下来请大家把刚才放大的图形按1:3的比缩小,图形会怎样?试着画一画。(课件出示)

生:自己独立完成。

师:老师搜集了三位同学的作品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请三位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订正一下。(课件出示)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生:图形的周长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生: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九分之一。

生:图形的形状没变。

师:谁来用一句话概括图形在方格里缩小的特点?

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同时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非常正确。你还记得图形在方格里放大的特点吗?

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同时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这节课咱们学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全部图形)观察比较,你能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生: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谁能说的更完整?

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同时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你的理解真棒!看大屏幕,指着板书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什么在放缩?(各边)板书,怎么放缩的?(按相同的比同时放缩)板书。结果怎么样?(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板书。在反过来问,图形放缩的结果是什么?(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怎么样才保证图形不变形?(各边按相同比同时放缩)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不满意的照片,(出示)怎样才能满意?各边同时放缩就可以了。咱们就满意了。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图形放缩的知识?

生:放大镜看书、望远镜、绘制中国地图、照相、投影仪放图表、显微镜,(课件出示)

师:介绍一下。小结正是因为放大与缩小,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纷呈,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师多么的紧密相连。

师:学了这么多,有信心解决问题吗?

生:有。

师:(课件出示变式)说放缩。

生:图A是图B按1:4缩小的,图B是图A按4:1放大的。

师: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吗?

生:是 。

师:好,你们有信心解决更难点的问题吗?

生:有。

师:课件出示变式练习。

生:(······)可用数格子,可用排除法。

师:大家掌握的真好。你们知道吗人们根据图形放缩的道理,发明了一种新型实用的放缩工具:放缩尺(出示图片)回家之后上网查一查它还有哪些用途?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或小伙伴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师自己小结今天的学习仅仅师图形放缩的初步认识,知识的探索是无限的。如相似图形、比例尺的知识等知识,还等待我们去继续探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篇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织金县勇模学校

郭光凤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课件上,先是创设情景,引入数学的学习。 第一关键点是我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学校的六一活动照片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放大与缩小的作用。第二个关键点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第三个关键点说明生活中放大与引人缩小的现象是与我们的数学有联系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说明要研究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必须从研究简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开始。这样巧妙地体现了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价值。
完成放大与缩小的学习。首先是把图形放大,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练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随后的“图形的缩小”的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通过操作、讲解、评价等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玩中学,学中乐,教学效果很棒。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到了生活中,启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思考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引发学生深入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只要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们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篇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窦步云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
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
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
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一、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
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
么?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
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教学例2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
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