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五篇】

时间:2022-05-08 16: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存在》是由汪峰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于2011年10月17日单曲首发,后收录在汪峰发行的专辑《生无所求》中。2012年1月19日,该曲获得2011年度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的奖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急管理存在问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5篇

第一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

基层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工作发展不平衡,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够。

(三)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四)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各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密切协作的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

(五)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储备方式仍显单一,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大型和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亟待加强。

(七)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以及军队、武警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关系问题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以基层政府为主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但是目前基层政府的处置权限和能力都非常有限,不仅不可能及时有效调动本地区的部队应急资源,甚至难以调动本地区的中央企业资源。需要研究紧急处置权,包括授权程序、情况判断、法律责任等。

(八)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问题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要逐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认识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可以说,至少在国内各方面的研究者对应急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都还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有待于我们在对应急管理实践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深化认识。

(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要能够经得起应急管理实践的检验。要提高应急管理培训的针对性:一是要对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具有透彻的了解;二是要对培训对象面临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把握;三是要选择好适合培训对象特点的培训方式。

第二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作者:白路峰;高鹏斌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2014

卷:000

期:012

页码:1-4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摘要:为了实现最大化降低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具有高效的应急管理已经变成当前各级政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责。为了更好的促进以上目标的实现,建立健全国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应急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相关解决措施。

第三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丽羽 彭颖 周永圣
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1期

        [摘 要]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和应急救援紧迫性,导致应急物流工作形势严峻。长期以来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比较薄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本文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对我国应急物流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震;应急物流;解决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1.014

        1 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应急物流是指在发生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严重疫情时,把所需物资和人员以最大的时间效益和最小的损耗送达目的地,与普通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具有“急、快、准”的特性,即对应急物资需求急、应急物流工作进行快、物资送达地点准。我国的应急物流现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 年,经国资委和民政部批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研究的专业组织。2007 年,中国物流协会把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到年度规划中去。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打击中,各级政府开始越来越意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与我国相比,日本、美国、德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有一套科学且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体系内的各部门可以相互协同工作。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及地质的原因,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很注重事前的准备工作,运输路线的规划、应急物流流程的规划等。对于应急物资,日本采取分阶段管理:政府、部队物资收集发放→民间物流主动配送→民间物流被动配送。日本政府形成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美国,联邦应急署负责应急工作,所有的应急工作由其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国内救援方面,联邦应急署有专门的物流部门,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和发放;在国外救援方面,由其下属的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负责。美国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德国,可以概述为民间力量和政府的完美协作。德国的应急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民间成立民防专业队,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和民间专业队相互合作,协同分工。

第四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中国应急管理概况

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2001 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 57 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21 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 130 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 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2、目前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防意识薄弱

从我国近年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实践来看,减缓期的预防作还显得非常薄弱。从汶川地震就可以看出政府和公众危机防意识不强的问题,使很多灾民丧失了生命救援的最佳时间。

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

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陷,比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和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如2010 年发生特大泥石流害的舟曲县,本来就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但是测雨雷达等本灾害监测设施不够完善。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来自多个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与协调。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响应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应急协同动机制不健全。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从实践上看,目前我国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的教工作还很不够。广大居民普遍表现为社会危机意识薄弱,自救救知识和能力欠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比如汶川地震中,一非政府组织虽然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能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大量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缺乏后勤保障等问题。

3、对策建议

加强预防

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

快速反应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人员的紧急行动;要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损益合理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应该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对公众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对公众权利与自由的限制,不应超出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所必要的限度,并应对公众的合法利益所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

联动处置

建立和完善联动协调制度,推行城市统一接警、分级分类处置工作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中央派出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专群结合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自救互救等能力。

资源整合

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

依法规范

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和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责权一致

实行应急处置工作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依法保障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预案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情况下,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学校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伍雷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第02期

        随着实际应急工作中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启动应急预案的增多,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在应对有些突发危机事件时,我们虽然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却对控制和化解危机帮助甚微?我们的预案在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及减少突发事件造成损失中的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近年来,每当各地发生突发事件,我们总能通过媒体了解到国家或地方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但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上暴露出的问题看,由于学校在应急时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及物资准备,应急技术水平较低,应对突发事件责任不清等问题,也反映出某些应急预案仍存在不足之处,甚至有些地方的应急预案只是徒有虚名,根本起不了“救急”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学校应急预案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乏对应急预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案针对性仍需加强.预案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预案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的效果.在自行制订应急预案时,由于受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应急预案缺乏可行性评估,不能结合本校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责任和功能不清晰;危险源和危险目标确定不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后果的预测与实际不符;相应的疏散路线和疏散注意事项等没有纳入应急预案体系中.

        (2)对应急预案的实质性作用估计不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建立和完善应急体系,是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安全发展的保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意识决定行动,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部分学校对事故的风险认识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不发生事故,缺乏防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对应急预案实质性作用的了解.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应急 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