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正文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二篇】

时间:2022-05-20 0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伦理学、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在伦理学中,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即公正。“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正义观念萌于原始人的平等观,形成于私有财产出现后的社会。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理解教育正义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2篇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篇1

如何理解教师的教育惩戒权
作者:张冉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02期

        作者简介:张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经济学双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与国际教育硕士。博士阶段主修教育政策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获印第安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教育法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法学、教育研究方法等。

        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教育体罚

        与一些国家允许教师体罚或者由地方政府来规定是否禁止体罚不同,教师体罚是我国法律法规中明确禁止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均明确禁止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或者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禁止在工读学校实施体罚,《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禁止体罚残疾学生。

        教师实施体罚,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教师法》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也都将“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应予处理的事由,教师可能因为体罚学生受到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或者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申报人才计划等方面的资格的处理。

        惩戒≠体罚

        我国法律法规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可以惩戒学生?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同时也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尤其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教育和管理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是教师身份和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篇2

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题目:“功利主义教育”正义

主讲教师: 郭志明

开课学期:2010-2011第一学期

学生所在单位: 课程与教学中心

专业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姓 名: 张永健

学 号: 09286017

提交日期: 2010-12-30

成 绩:

任课教师签章:


“功利主义教育”正义

提起功利主义,人们总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感觉,仿佛功利主义十恶不赦,必欲除之而后快,功利主义在我国变成了一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主张或者口号,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深入了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反感,诸多的杂志、报纸、网络博客动辄提出“反对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的怪胎”、“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功利主义”、“基础教育应该远离功利主义”等,而且我国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功利主义教育也是深恶痛绝,李长伟、徐莹晖在其《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一文中批评功利主义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使他们丧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为人的精神性。”顾明远教授在第11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2010年10月15日-17日)上批评功利主义教育“让人们对教育失去信心”。然而到底什么是功利主义?何时产生?有什么主张?它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是否也存在功利主义?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不去了解认识的话,我们何以能大肆批判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呢?或者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归结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呢?

(一)什么是功利主义

1.概念

单从字面意义看,功利主义包括“功利”和“主义”两个词,何为功利?我国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功名利禄,多含贬义。②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与道义相对,含有贬义。

在西方功利一词为utility,而这个词源于拉丁文utilitas,含有“实用、功利”的意思,即注重实际和效果。“‘uti’意指‘使用、利用’,utility后来被分离出来作为‘检验任何事物的价值之主要依据’”。功利主义的开创者边沁将功利界定为“一种事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即给当事者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防止给当事者带来痛苦、恶或不幸。”

那么什么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在西方世界表述为“utliiatrian”,意指以实用为目的的一种思想流派,在我国多被译为功利主义,有时也被译作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穆勒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2.代表人物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5—1832)、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wick,1838—1900)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②自利选择原理。关于功利原理,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按照边沁的看法,社会是由各个人构成的团体,其中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的总和。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如果增加社会的利益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倾向比减少的倾向大,这就适合于功利原理。边沁把功利原理应用于经济学,各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恰当与否以功利原理作为权衡标准。

所谓自利选择原理,按边沁的说法是: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什么是幸福也是各个人所知道的。各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同时,各个人追求一己的最大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二)中国有无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传入我国始于梁启超,任公先生于20世纪初撰《子墨子学说》、《墨子学案》功利主义学说解读墨子,是为中国学者以“西式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解读中国哲学之始。之后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等大家,都认中国哲学中有“功利主义”的传统。之后功利主义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影响到诸多领域。但是根据张耀南教授的研究我国哲学中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我国特有的是一种“大利主义”,将群体利益视为高于个人利益之所在,将天地万物之利益视为高于个人利益。“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方“功利主义”去解读。

我们退一步讲,即使我国有西方意义上的功利主义,那从功利主义的主张来看,它也并非是主张教育中只看功用,不计其他,而且我们还应该从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具体考察功利主义,并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功利主义的功过是非。

(三)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

1.科学的发展

功利主义产生于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有意识地追求科学的用途和实际效用;这显著地有别于在以往以兴趣为目的科学研究,也有别于出于研究本身的理论证明需要进行的研究。19世纪的英国人深刻感受到自然科学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久而久之,人们的视线终于从上帝那里落回现实生活中,并从此从容而坚定地踏上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征途,思考如何才能在现实中获得更幸福的生活,从而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关注和企盼。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也正是在这种因自然科学发展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大前提下孕育的,这些思想者认为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找到教育应当何去何从的方向。同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众多诸如物理学等实验性科学的高度发展,激发了近代英国经验主义思想传统,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英国当时和后来的思想家,如培根、洛克、休漠、斯密等,其中包括了这里要讨论的功利主义者边沁、穆勒等人,他们在阐释观点之时,也尝试着建立像自然科学一样精密实在的理论,边沁的道德估算原理即为一例证。

2.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19世纪时整个西欧掀起了工业化生产浪潮。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这场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给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工业生产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也要求工厂改进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自然科学的新研究成果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工厂主通过某种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通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帮助他们更熟练地操作新的机器设备,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结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超过传统的贵族和土地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权力,两者间的矛盾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扩大,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工业资产阶级终于于1867年取得政治权利,同时为了缓和与工人阶级对立的状况,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了一些改良。功利主义伦理学是这一时期的反映,体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利己利人,追求利益的现实状况。

3.经验主义传统

英国哲学一直以来拥有一种经验主义的传统,经验主义者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个体的经验。他们把理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凡事追求证据,注重观察与实验。洛克把所有观念的来源归于感觉与反省,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经验的定义。他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休漠对此持有相同的见解: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由感知组成,事物由印象组成,因此客观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他提出应该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看似必然的联系。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相信抽象的原则和空泛的设想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只有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才有用。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催生了功利主义哲学,由此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功利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 教育要追求幸福

功利主义教育者教育目的首先体现在追求个人幸福这一点上。功利主义者边沁个体的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前,即只有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个人幸福有保证之后才可谈社会利益。实际上,边沁这一提法是针对禁欲主义而言的,他认为在神学统治下,人性被歪曲,个人幸福被葬送在统治集团的手中。事实上,他的个人幸福观多少带有点人文主义的特点。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换句话说,教育应该始终围绕人的幸福展开,而且首先应该学习最有助于个人幸福的学科知识。

但是功利主义教育者追求的幸福不仅包括个体幸福,还包括社会幸福。詹姆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幸福,个人幸福是达到共同幸福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应追求的幸福目的中,个人目的的实现要充分考虑到他人。穆勒接受了其父的观点,认为完美的教育应该既导向个人的幸福,也导向社会的幸福。穆勒反复声明:功利主义可以使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功利主义大大获益,因为功利主义的标准“并不在于行为者自己的最大幸福,而是在于全体人的最大量幸福”。功利主义教育者以幸福为教育目的的研究视角,更深入地探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并试图把教育目的的功利价值挖掘得更加充分,使教育对个人,对他人及对社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2.实用的课程观

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者不满于当时的学校课程设置。穆勒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尽量轻松地学习功课,这种努力的确值得称赞。斯宾塞批判学校不重视实用知识的做法,“那些受人称赞的知识总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知识倒放在第二位”。男孩学习装饰性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接受所谓的绅士教育只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妇女接受诸如唱歌、舞蹈、绘画、钢琴等才艺方面的教育,也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称赞。他怒斥这些人在考虑接受何种教育之时,关心的“不是什么知识最有真正的价值,而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尊敬,什么最能获得社会地位和影响,怎样表现得最神气”。

据此功利主义者提倡实用性课程。针对19世纪古典学科在英国高等教育界一统天下的局面,边沁联合一批倾向于科学学科教育的人士,共同倡议创建伦敦大学,课程也多为反映新科学发展的学科,尤其重视物理、化学方面的前沿知识。斯宾塞强烈地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和紧迫性,认为应该用有限的时间做最为有益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付出的时间和得到的报酬成比例,所以若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经过细致的梳理分别比较了人文艺术知识、公民道德知识、健康生命知识等知识的价值之后,他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将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适应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生理学、解剖学和卫生学;②适应间接保存自己的活动——算术、几何、物理学、机械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学;③适应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④适应维持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历史和社会学;⑤适应从事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休闲活动——文学和美术,包括诗歌音乐、绘画、雕刻等。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英国教育中产生影响,还推广到欧洲大陆其它地方,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功利主义教育者将幸福作为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追求明确的人生目标,以个体的幸福体验作为教育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重要思考,而且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个体性,重视学生个体的幸福体验是共通的。并且他们主张的教育上的功利行为,并非强调教师和学生只讲授和学习有用的知识。相反,他们注意结合现实需要来看教育,确实看到教育的重要性。看来,他们不过是新时代到来的报晓者,指示人们教育应有新的注意方向,不可一味的沉迷于与生产稍显陌生的古典科目之中,教育要传递能有助于人在新时代生存,并最终有助于人的幸福实现的信息。因此,将我国教育中失败的方面归结为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是有失公允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

5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穆勒.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8.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9.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常健,李国山.欧美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9):5-7.

14.张耀南.论中国哲学没有“功利主义”——兼论“大利主义”不是“功利主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100-105.

15.吴海燕.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推荐访问:正义 理解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