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业方案】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完整)

时间:2023-05-20 12:20:11 来源:网友投稿

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5〕94号)精神,深入实施“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一十百千”现代农业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方案】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业方案】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完整)



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594号)精神,深入实施 “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一十百千”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突出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核心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向产业基地、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聚集,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突出质量效益。坚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要效率、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向品牌化经营要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突出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推动低碳发展,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格局,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突出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促进农业资源高效配置,释放农业发展潜能,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6%,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上10000元台阶,农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种养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基本要求,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创建高标准农田和优质梯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秦州、甘谷等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确保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快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水能力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推广矮化密植设施建园、雨养区果园保墒集雨水肥高效利用等技术,提升渭河流域南北浅山区花牛苹果、葫芦河流域鲜食蜜桃、麦积区渭河流域优质葡萄、罗峪沟流域大樱桃、清水和麦积浅山区优质早实核桃五大绿色果品基地发展质量效益。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改造提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升甘谷和武山渭河川道区、秦州和麦积浅山区、三阳川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区、五县两区城郊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清水和张家川高原夏菜生产区五大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畜牧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草牧业、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加快发展以张家川、清水等县区为主的牛羊养殖基地,以甘谷、武山、秦安等县区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以麦积、秦州等县区为主的蛋肉鸡养殖基地,促进绿色安全畜产品生产。加快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以渭北干旱区、秦岭西部半湿润区、关山地带林缘区为重点,加快大宗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推动育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发。扩大油料、花卉、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着力推进劳务产业技能增效,按照稳定输出规模、提高劳务技能、提升品牌质量、引导返乡创业的要求,稳步提高技能型、智能型劳动力输转比例,进一步拓展就近转移就业空间,确保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市果品、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450万吨、400万吨,总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100亿元;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00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0万吨,畜牧业生产和加工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以上,实现全产业链销售收入80亿元;劳务收入达到175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3.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蔬菜、应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扎实推进果蔬产业设施化生产,重点发展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防霜机、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果蔬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鼓励配套建设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生产监控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进推广大中小型农业农村急需机械,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扩大作业规模,提升综合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促进大中小型机械、动力与配套机械、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机械、川区与山地机械协调发展。多渠道争取农机化推广项目,加强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引进研发推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鼓励跨区作业,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0.2亿元、纯收入达到3.4亿元,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20个以上。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确保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安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探索制定主要作物地方生产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推行减量化、清洁化生产技术,把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减下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准出准入衔接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大抽检批次和数量,确保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稳定增加经费支持,加强县、充实乡、覆盖村,实现监管无缝隙、无盲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信息互通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农业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精细经营。

1.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强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今后三年再培育1-2家上市农业企业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年内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到2020年,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1300家以上,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60%以上。积极推广农社对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2020年全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400家。积极发展种养大户、供销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扶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整乡镇、整区域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0年建成达到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个以上,省级12个以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年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5个以上。加快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及甘肃名牌产品,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培育一批知名区域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巩固提升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区、秦州区秀金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甘谷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鼓励县区政府重点扶持示范园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园区生产性投入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开发服务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鼓励以园招商、引商建园,促进生产要素向示范园区聚集。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园区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把农业园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农业资源要素集聚的高地、新型经营主体创业的乐园。(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粮食、果品、蔬菜、畜牧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深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重点扶持果蔬、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让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中分享加工增值收益。鼓励各县区在农(林、牧、渔)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改善种养条件,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休闲农业项目,支持各县区创建特色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扶持建设一批贫困地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到2020年,建成专业旅游村60个以上,创建10个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以上星级休闲山庄和农家乐,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3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积极创新农业营销服务。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天水段建设,扎实推进天水瀛池、麦积东部、武山洛门、秦安北大、甘谷冀城等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发展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一批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促进产销衔接,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到2020年,全市果蔬营销经纪人达到2000人,冷藏能力达到100万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争取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实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京东“千县燎原”计划和苏宁“农村电商”计划。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发挥淘宝网等网络平台作用,加快构建线上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农田灌溉渠系配套建设,继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全面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灌溉技术提升,加快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认真开展节水农业示范,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节水配套技术,在武山、麦积2个县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技术。到2020年,全市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实现“年节水1000万方、增收1000万元”目标。(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加快促进玉米、马铃薯种植和草食畜牧业有机结合,积极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及养殖场废弃物—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马铃薯加工副产物—发酵—饲料—生态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鼓励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引导秸秆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和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加快秸秆收获、打捆、加工粉碎、裹包、制粒、打浆等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加强秸秆青贮氨化窖池、储草库建设,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发展人工种植紫花苜蓿,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认真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合理制定施肥限量标准,优化氮、磷、钾配比,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精准施肥,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到2020年,全市无公害农药、生物农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2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尾菜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80%50%以上。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率稳定在98%以上,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鼓励在养殖密集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或生产厂。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稳步推进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大力开展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推进马铃薯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网点,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扶持企业、合作社等对蔬菜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快转变农业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关键领域改革,创新管理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等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1.推进农村产权和权能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上半年全面完成武山、秦安、清水3个整县推进县工作任务,年底基本完成其他4个两年推进县区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管理新机制。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开展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试点,促进民营林场发展。大力推广甘谷县“三社合一”村级农民供销互助合作社模式,推进资金互助、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领域向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延伸拓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或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技术创新项目。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企业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发挥企业在品种选育、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主体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突破。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试点建设,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完善科技特派员考核及奖励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各级现代农业示范(科技)园区,搭建多形式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以上,培训农民12万人次以上。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明确种业科研分工,推动科研人员和育种资源向企业流动,重点抓好马铃薯、小麦、玉米、蔬菜、油菜育种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17.5万亩,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主要作物商品种供应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推进法治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重点工作。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林牧水利等领域内的综合执法,依法完善各类执法主体,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好农村改革中涉及到的群众利益问题。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持续开展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水产品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相对人的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粮食储运监管领域物联网建设。实施“金农”工程二期,加强农业大数据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1.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强化预算执行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扶持方式,对部分公益性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扶持,加大生产经营性项目贷款贴息、担保、保险和风险补偿比例,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土地流转激励扶持政策,支持开展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休闲农业建设、农业品牌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等项目。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信息进村入户、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中低产田改造、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工程,加强农业保险服务,全面落实农业保险补贴。积极争取牛羊养殖大县财政补助政策,完善设施农业扶持和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牲畜保险保费市县配套比例,支持优化粮饲种植结构,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粮草轮作;支持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积极施用有机肥;支持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财政支农手段,健全金融支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股权、信托、租赁、保险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运用贴息、担保、投保、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贷款等金融产品,开发适应农时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产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果树抵押贷款试点,合理确定贷款周期和放贷规模。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覆盖范围,广泛开展中药材、设施蔬菜、现代种业、经济林果、畜草产业、肉牛、肉羊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大力创建精准脱贫农民互助合作社,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邮政局、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天水银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3.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帮助农民控成本、降风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引导鼓励经济组织和农村能人领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供种育苗等服务。支持农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社会化服务。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及邮政系统更好服务“三农”,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畜牧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供销社、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的实施,各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农业部门要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协商,注重政策衔接,研究制定推进措施,总结推广经验,开展监测督查,研究建立农业转方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对县区农业转方式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衔接配合,形成促进农业转方式的工作合力。市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扶贫办、市政府金融办、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市地税局)

推荐访问:天水市 实施方案 农业发展 【农业方案】天水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