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9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全文完整)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16 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航海家们开辟了新航路 2.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大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6 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 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 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4.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 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 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 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5.浙江称番茄为“洋柿”。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海宁州志》中载:“洋柿,实小面红”,列在草花属中。同一时期,浙江人徐时栋在《烟屿楼笔记》中说,“西夷”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不食之也”。这表明(

  )

 A.番茄在近代中国一直作为观赏植物 B.国人尚未认识到番茄的食用价值 C.近代中国极力排斥西方的饮食文化 D.番茄在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 6.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 30 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社会的时尚。这表明(

  )

 A.商品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全球联系

  7.17 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依赖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8.水稻在 16 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 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州,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9.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使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C.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 D.扩大耕地面积植被遭破坏 10.“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 20 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 A.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11.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

  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故 C 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 A 项错误;根据题意,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体现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体

  现理性化,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欧洲、美洲、中国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 D 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洲物种的传播。据材料“16 世纪”“17 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经济作物的引进,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 D 项;引进经济作物只能缓解粮食问题,并不能解决,排除 A 项;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排除 B 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引进农作物关系不明显,排除 C 项。

 5.答案:B 解析:从“列在草花属中”“华人但以供玩好,不食之也”的叙述可知,当时国人把番茄看作花草赏玩,即将其看作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其食用价值,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排除 A、C 两项;材料未涉及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排除 D 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 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对小麦有依赖性,但是从欧洲运输小麦并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在美洲种植小麦,C 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排除;B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使小麦引进美洲具有必要性,D 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州、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无关;B 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9.答案:D 解析:中央集权与引进推广高产作物无关,排除 A 项;高产作物与是否丰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 项;明清时期,中国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故排除 C 项;推广高产作物,过度的垦荒造田,会造成环境破坏,故选 D 项。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灾荒只是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属于偶然性的因素,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统治。故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故选 C 项。

 11.答案:D 解析: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可见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故选 D 项。

  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饮食结构,排除 A 项;“奴隶贸易”只是派生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说明糖的全部历史作用,排除 B 项;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变化的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西方对东方的掠夺,排除 C 项。

 12.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推荐访问: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 航路 选择性 物种

猜你喜欢